我們就是要誠實的政治人物

友善列印版本

決定參選台中立委的洪慈庸小姐,日前在臉書上對於死刑犯鄭性澤一案發表了個人的看法,意外引起了廢死與反廢死的兩派論戰。其中洪慈庸小姐的一段「倘若因為思考個人政治生命而避談現實需面對的問題,在此時我已經淪為政客」令我感觸良多。

許多人認為維持死刑是一個「社會有多數共識」的議題,不應該被少數意見所左右,政治人物更不應去挑戰這個多數的民意。的確,多數民調的結果支持死刑的人往往超過了八成以上,然而多數決是否就是不可挑戰的真理呢?

如果多數人之想法是不能被撼動的,那今日就不會有民主政治,更不應該會有中華民國的存在:滿清統治的中國,多數人的想法仍然是維持千年以來的帝制!如果不是少數人受到民主與民族思想啟迪,後行之挑戰威權,是不可能造成天翻地覆的變革。而且,多數人的意見容易被特定的權力與媒體操弄,被輿論的影響下形成沉默的螺旋!時空背景的改變會造就了意識形態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往往就是因為少部分的人對於良知與信念與堅定的表態,撼動了時代的齒輪。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威瑪共和,乃實行民主憲政之共和國,德國人民仍就是用了多數決的投票造就了納粹;英國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普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理學上的疾病,並且其行為會觸犯刑法,甚至要強制接受化學閹割做為治療。而這些行為與想法,用當今普世的價值來看是荒謬的,但卻在當時是個「社會多數共識」。認為死刑存續是多數的民意就不應該被討論的論述,不攻自破。相反的,這類爭議性的問題,更是應該需要被有影響力的人提及,公眾才得以有機會重新檢視與討論,真理才有機會越變越明。

姑且不論洪慈庸個人對於死刑的正當性的看法為河,我們應該看的是一個政治人物怎麼去面對自己的信念與良知。試問台灣當今政壇上,無論黨派,又有多少政治人物勇於堅定的表達自己的主張?哪個不是機關算盡自己的政治利益,選擇性的對於某些可譁眾取寵的公眾議題表態,與對於一些無法帶來選票的議題選擇漠視?就連當紅的政治明星也無法倖免,儘管他們有著高人氣的支持度與比常人更大的權力,卻也對於他們可能左右的議題上,選擇了沉默。

洪慈庸對於死刑存廢問題的表態,有可能讓他還沒開始的政治生涯就此要畫下句點(前有顧立雄先生在民主進步黨台北市長初選之鑑);但也有可能,是樹立台灣政治人物新一代典範的契機。台灣會算計權謀、柿子挑軟吃的政客已經太多了,而像洪慈庸儘管知道對於特定議題的表態有可能造成政治生命的影響,卻仍知不可為而為之,具有堅定改革理想的政治人物,實在是太少了。

台灣如果能有多一點點,這樣勇於基於自己的良知而去挑戰大眾觀點的另類的政治人物,或許真能帶給台灣一個不一樣且更好的明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