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學運的省思

友善列印版本

318學運將滿週年,回顧過去一年,台灣社會經歷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學運的發生地-台北,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大選中「改變成真」,由號召「在野聯盟」的柯文哲贏得首都市長席位,而引發學生衝進立院的始作俑者-國民黨,則在這場選舉中一敗塗地。一般相信,如此重大的改變,其關鍵就在學運喚醒了公民的力量,集結起來向只為私利、不顧國計民生的政客政黨發出積怨已久的怒吼。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90年前的北京,也曾發生一場318學運。此一事件肇因於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加入國民軍的馮玉祥為了防堵奉系張作霖的軍艦進入大沽口,遂在當地佈設水雷,並與保護奉系軍隊的日本軍艦駁火。此舉引來西方列強的不滿,立即援引《辛丑和約》不得於海口設法的條款,要求國民軍撤去大沽口的防禦。北京愛國學生對西方各國蠻橫的態度憤怒不已,遂於1926年3月18日號召北京共80餘校學生及國、共兩黨成員與工會團體於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並集結走向國務院請願。

但這項行動最後卻以悲劇收場。請願隊伍非但沒有見到段祺瑞,反而遭衛兵開槍鎮壓,共造成47名學生及平民死亡,150餘人受傷,史稱「318慘案」。事發之後,輿論譁然,紛紛譴責段氏政權的「獸行」(英國《泰晤士報》用語),知名作家魯迅甚至稱此為「民國成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最後北洋政府自知理虧,始召開非常會議積極調查慘案的責屬,但顯然為時已晚,段祺瑞政權的喪鐘自始敲響,1926年4月9日,鹿鍾麟率國民軍以段祺瑞暗通奉系為名包圍國務院,段倉惶逃入法國使館,執政府終於垮台。

比較90年前後北京、台北兩地的318學運,雖然二者起因與運動過程迥然殊遠,但基於理想與反對強權的本質則並無不同。北京學生訴求的是反對西方列強的蠻橫、要求政府不能讓步;台北學生運動表面上雖然是抗議國民黨政府在服貿審議上的黑箱作業,但實質上也是對中國在服貿議題上的強勢作風表達不滿。換言之,90年間的這兩地學運,都同時具有對內與抗外的意義。而台北的學運雖未造成死亡,但3月23日學生攻進行政院後,國民黨政府調動大批警力對手無寸鐵的抗議群眾進行強勢鎮壓,手段之殘暴明顯逾越了比例原則,同樣遭到來自各界輿論的撻伐,但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卻始終不認為警方執法過當。很顯然,國民黨政府並沒有記取1926年學運後段氏臨時政府垮台的教訓,最後會在2015年底九合一選舉大敗,甚至可能因此在2016失去政權,並不令人意外。

90年前的那場學運並未為中國帶來太大的改變,但90年後的「太陽花學運」卻很大程度翻轉了台灣的政治態勢,並且為民主的發展開啟新的契機。柯文哲在這場學運後當上台北市長,並立即以回應公民力量的強勢作為重新檢驗台北過去諸多不合理的施政,進一步引發「柯P效應」,各縣市見賢思齊,紛紛成立廉政委員會,宣示除弊、透明的施政決心,一場朝向公平正義的政治革命,正如火如荼展開。能否成功或許還在未定之天,但至少民眾都已充分感受到改變已經開始,而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318學運那些充滿理想與憤怒的青年學子。

此外,中國政府也必須體認,過去那種以尖銳、恫嚇方式對待台灣主體意識的作法,恐怕已難對新世代的台灣年輕人產生任何政治效力。不久前,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才發表一番「促統」言論,重申「一個中國」的框架,並且擺明了沒有「一中各表」這回事。雖然習近平的說法似無新意,但他著意強調「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很明顯在拉攏台灣年輕一輩對彼岸的認同,多少已留意到太陽花學運所展現的青年能量。唯其若不能意識到台灣年輕人對未來兩岸關係具有決定性的氣勢,一味仍抱著傳統「唯中是尊」的心態,漠視台灣新世代對國家主體自決的體悟,要靠經濟力來收買年輕人的政治認同,將無異於緣木求魚。

一年過去,太陽學運種下的希望種子已然萌芽,將來能否茁壯為捍衛台灣全民價值的巨樹,有賴這塊島嶼上的每個人細心呵護。去年那一個月的激情或許早已散去,但它在台灣島內所點燃的民主熱火,光芒並未稍歇。

關鍵字: 318運動國民黨北京服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