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假如歷史可以如果:荷蘭持續殖民台灣的推演

有時網路上會看到「若是鄭成功沒有擊敗荷蘭,今天台灣即可享受荷蘭治理的諸多好處…..」之類的論述,看似合理,但聯繫上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歷程與亞太的歷史轉折,使得可能的結果最終與荷蘭的關連有限。

假如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時沒有失去對於台灣的控制,其在島上殖民的區域可能如同其東印度群島(印尼)的發展一樣,逐漸擴張,然後在1800年這些殖民地被荷蘭收歸國有,與荷蘭的關係轉為官方。然而,拿破崙在歐陸的擴張導致佔領荷蘭,進而利用其在爪哇的殖民據點來擾亂英國對東亞(主要為中國)的貿易。因此英國派兵奪取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包括部分印尼,作為因應。若是台灣為荷屬殖民地,英國的佔領應難免。

【日本想想】疫情、公關危機兩頭燒!安倍晉三和星野源「跳舞」不成,還搭錯順風車!

「在家裡跳舞吧/一個人跳舞吧/讓一成不變的心跳怦然鼓動」

「在家裡歌唱吧/在悲傷的彼端/用所有的歌/將我們的手緊緊相繫」

溫暖的歌詞,輕快的旋律,歌手星野源創作的這首曲子,療癒了許多人不安與沮喪的心情,但卻讓安倍晉三搭錯順風車,不但沒跟年輕人站在一起,還引發被罵翻的炎上風波!

日本持續與疫情奮鬥,4月7日政府公布緊急事態宣言,實行範圍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大阪府、兵庫縣、福岡縣等,內容以「外出自肅」為主,希望這七都府縣的住民能避開不必要、不急迫的外出,企業也盡量讓員工遠距工作,以減少人與人接觸的機會。簡單來說,就是要大家都待在家。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來台灣?

1895年的甲午戰爭,戰勝的日本一舉成為新興帝國。

面對第一個殖民地台灣,日本開始有論者比較老牌帝國英國與法國統治殖民地的政策。從視覺政治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老牌帝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摸索出一套展示的政治。1851年英國首次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就是代表,按日本學者吉見俊哉的經典作品《博覽會的政治學》(1992)所述,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的萬國博覽會既是帝國文物的展示,也是大眾消費文化的盛典。也就是,英國雖有「日不落帝國」之稱,但對一般平民來說,他們大多未有海外經驗,國家的強大是抽象的。首次萬國博覽會大量鋼鐵、玻璃等象徵工業革命的元素打造的亮麗水晶宮,外加海外殖民地物件的展示,在低廉門票、外加鐵路系統的交通動員下,創下640萬人次參觀的驚人紀錄,也在此過程裡透過可視的物件感受國家的強大。有趣的是,英國的對手法國也不甘示弱,接連舉辦萬國博覽會,成為十九世紀後期舉辦次數最多的國家。

新興帝國日本,也有其視覺政治的重要工具─與馬關條約同一年問世的新媒介電影。綜觀日本1895年擁有第一個殖民地到1945年戰敗之間,日本的殖民地與佔領地,大多設有電影設置機構拍攝殖民地與佔領地為主題的電影,來不及成立的例如1940年代初期的東南亞,也會有日本電影公司拍攝以東南亞為主題的電影。這些電影作品在帝國範圍內流通。

【鐵份補給】即將畫下句點的日本航空「ARASHI」彩繪機

日本男子偶像夯團「嵐(ARASHI)」就將在今年底結束活動,即便是沒有聲明解散,但團長大野智在去年拋出將要休息之後,其他的成員也將會改以個人活動的方式,不少歌迷因此感到相當惋惜。

對於航空迷來說,雖然並非傑尼斯的粉絲,但ARASHI卻在這個圈子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或說是支持度),原因是每隔一段時間,日本航空便會推出一款ARASHI彩繪機,而且已經有10年的歷史,獲得相當多航空迷與粉絲的好評。

日本航空與ARASHI之所以會合作,是因為在2009年11月,日本航空因經營不善,出現上千億日圓的虧損,結果在2010年初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緊接著日本航空便進入為期一年的企業重整。

停課還可以去學校、老師不趕進度、高中畢業考口試取消:全民抗疫下的奧地利教育現場

武漢肺炎席捲歐洲,人口不到九百萬的奧地利也不例外。最早的兩起確診病患於2月25日宣布,為在奧地利西部旅館工作的兩名義大利人。兩周後,全國上下確診破百,多半為從境外移入的奧地利人和其他歐洲國家公民,同時社區感染也儼然成為進行式。

3月10日(二),奧地利政府公開宣布:「全國上下必須同心協力防疫!」一系列政策中包含禁止大型活動、要求全國大學停止實體授課,並呼籲企業讓員工在家工作或暫時縮短工時。

政府更是推出一項讓家長和學生感到措手不及的措施:要求全國工商職校、中小學和幼稚園即日起先取消學校各項活動。政府也將協調各地方政府,隔周起學校進行全面或因地制宜採取部分實體授課。

最後協調的結果為全國統一,通通停課。因此,從三月中起,進行全國停課,一路延至到四月初,然後直接進入復活節假期(4月4日至14日)。

有個低調女友的奧地利總理庫爾茲(Sebastian Kurz)才三十多歲,他鼓勵家長在家工作帶小孩,也讓許多家長哭笑不得:「你既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叫我們在家裡遠距工作,還說什麼可以享受家庭生活?那你來試試一邊跟同事開會,一邊還要安撫哭鬧不停的小小孩,看看你覺得是不是很享受!」

【聽那些女孩唱歌】那些紙醉金迷的最後灰燼──席琳.迪翁、瑪麗亞.凱莉、惠妮.休斯頓

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始終不乏其迷人的魅力,但對於它們,知識分子們總是免不了提出諸多批判,包括譁眾取寵的商業化、制式化、淺智化、扼殺多元性等,都是常見的概念。然而以流行音樂這種重要的大眾文化類型來說,它最最興盛的1980年代早已遠離,歷經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已步入中壯年甚至老年;但若我們回顧這一路走來的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歷程,另類非主流的反叛火花,固然是思想進步與藝術型態創新的重要推手,但以音樂這種需投入大量資金與媒體、行銷資源的藝術創作類型(電影是另一個顯著的例子)來說,1980年代那種唱片銷售量極為龐大、媒體曝光度集中、在這個產業成名即表示可搖身變成巨富的經濟規模,卻也讓唱片公司能有更多發行額度、行銷資源和膽量,去把一些原本所謂「另類」、「非主流」的作品推到主流的檯面上,透過更多的曝光率、宣傳,讓這個市場更注入百花齊放的創意能量。

【被遺忘的歷史】立委劉如心「通匪附匪」被槍決

「立委劉如心通匪叛國/今執行槍決/參加叛黨竟敢來台開會/賊膽心虛想溜終被捉住」——《自立晚報》,1950.10.09

「叛逆立委劉如心/昨在馬場町伏法」(照片:槍斃,叛逆立委劉如心/綁抵刑場/倒地斃命)——《中央日報》,1950.10.1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上)


讀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的五種說法

為何會有這麼多差異?這些差異或因當事人的記憶有誤,或因電影放映定義等

問題等所致。無論如何,這些第一次電影放映的討論,最終仍應參照當時最重要的《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藝術大學李道明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的「台灣電影史研究史料研究庫」,將《台日》的電影相關新聞記事蒐集在資料庫中,這使得查閱工作變得迅速(前面第一次電影放映的討論中,可以看到1990年代的先行研究者是在《台日》的紙堆中辛苦查找台灣電影發展的蛛絲馬跡)。

有了這樣一個資料庫,也便於我們追查相關的發展:

就第一種說法(市川彩)而言,市川彩的《亞細亞映畫之創造與建設》一書,是在推動大東亞共榮圈的脈絡下寫作,市川彩考察日本殖民地台灣、朝鮮到東南亞各國的電影環境,其所涉及的幅員極為遼闊,市川彩很難以一己之力完成研究,其間很可能是訪問對這些國家電影環境有所了解的電影人作為重要參考。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上)

台灣電影史的起點,和下列幾件事情息息相關:

一是1894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美國紐約公開了自己發明的放映系統Kinetoscope,但是,這個系統只供一個人觀看。

二是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滿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三是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舉行電影放映,這次的放映有收費有觀眾,也被視為世界電影史的歷史起點。四是落居下風的愛迪生,旋即在1897年推出如盧米埃兄弟系統可面向觀眾的Vitascope放映系統。五是愛迪生與盧米埃的系統很快地引進日本。

當世界電影史起點開始展開的時刻,台灣的電影史也從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意味著被併入一個新興的現代帝國,這個帝國的媒介如報業與出版從明治維新開始快速發展並且已相當成熟,外加剛問世的電影,都成為帝國不可或缺的裝置。對於台灣早期電影史的思考,應該從這樣的視角切入。台灣電影史的第一個問題是:台灣最早的放映紀錄到底是那一天?八十年來主要有五種不同的說法,我們該如何從世界早期電影史的脈絡下翻開台灣早期電影史的新頁?

在資本與帝國的年代裡問世的電影

【日本想想】緊急事態宣言公布!用「東京脫出」4個熱門關鍵字分析日本現況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4月7日晚間宣佈,為了避免疫情持續擴大,自4月8日0時起實施「緊急事態宣言」,適用地區為首都圈的東京都、千葉縣、埼玉縣和神奈川縣,關西重鎮大阪府與比鄰的兵庫縣,以及九州地區的福岡縣等7座都府縣,預計實行一個月至5月6日為止。「緊急事態宣言」怎麼看?以下用4個網路社群上的熱門關鍵字,帶大家了解日本現況。

#關鍵字①:「都市封鎖」

安倍晉三於記者會中強調,緊急事態宣言並非如外國一樣的「封城」,販售民生必需品的超市賣場等仍會持續營業,電車等大眾交通工具也會運行,只是籲請民眾能更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會有這樣的誤解,並非日本國民想太多,而是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於3月23日的記者會中,曾提過若感染人數呈現爆炸性成長,為了收束疫情「不排除」實施都市封鎖(ロックダウン,英文為lockdown)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