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上)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電影史的起點,和下列幾件事情息息相關:

一是1894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美國紐約公開了自己發明的放映系統Kinetoscope,但是,這個系統只供一個人觀看。

二是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滿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三是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舉行電影放映,這次的放映有收費有觀眾,也被視為世界電影史的歷史起點。四是落居下風的愛迪生,旋即在1897年推出如盧米埃兄弟系統可面向觀眾的Vitascope放映系統。五是愛迪生與盧米埃的系統很快地引進日本。

當世界電影史起點開始展開的時刻,台灣的電影史也從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意味著被併入一個新興的現代帝國,這個帝國的媒介如報業與出版從明治維新開始快速發展並且已相當成熟,外加剛問世的電影,都成為帝國不可或缺的裝置。對於台灣早期電影史的思考,應該從這樣的視角切入。台灣電影史的第一個問題是:台灣最早的放映紀錄到底是那一天?八十年來主要有五種不同的說法,我們該如何從世界早期電影史的脈絡下翻開台灣早期電影史的新頁?

在資本與帝國的年代裡問世的電影

如果借用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 , 1917─2012 )知名的「二十世紀三部曲」來比喻,電影就是《資本的年代:1848─1875》的結晶,而早期電影史也在《帝國的年代:1875─1914》裡快速發展,獲致人氣奠定大眾文化的地位。霍氏所說的資本的年代裡,不僅西方國家工業與資本快速發展,在藝術方面也大有突破,電影所需的相關技術演進也正在這個年代裡飛快發展。

霍氏所說資本的年代結束的1875年,才正是發明大王愛迪生崛起的年代,從1877年再現人類聲音的留聲機開始,持續為視覺的呈現一路研發,直到1894年他笨重的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正式在紐約亮相。1862年與1864年出生的奧古斯都・盧米埃(Auguste Marie Louis Lumiére)與路易・盧米埃(Louis Jean Lumiére)兄弟一方面在父親的照相館裡工作,一方面也持續進行感光劑等技術革新的研究。

1894年父親在巴黎看到了愛迪生的Kinetoscope,要盧米埃兄弟加緊研究超越愛迪生。果不其然,他們所研發的Cinématographe不但可以攝影也可放映,更重要的是重量輕便許多便於攜帶。Lumiére在法文裡是「光」的意思,盧米埃兄弟似乎註定成為光與影的歷史起點。

霍氏所說的資本的年代雖已過去,但資本的年代裡所孕育的技術與商業的競爭卻已內化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落敗的愛迪生,很快地推出面向觀眾的Vitascope放映系統。電影發展的最初十五年,就像是一個多方激烈交戰的戰場,發明家身兼企業家身分的時代宣告來臨,大家在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上爭地盤。來勢洶洶的盧米埃兄弟也在美國設置辦事處,此外,其他攝影放映系統也陸續出現。不過,愛迪生透過一連串的專利爭訟,不僅使盧米埃兄弟的美國辦事處免於官司波及離開美國,另一方面,幾年之後,1908年愛迪生主導的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 MPPC)也終於成立,這個公司曾有幾年輝煌,但最終因違反托拉斯告終。

電影從歐美到日本

早期的電影,按電影史專家Tom Cunning的說法,是cinema of attractions,也就是透過再現真實吸引觀眾的注意。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工廠下班」也好,愛迪生的「接吻」、「拳擊」也好都是日常生活片斷的呈現。然而,為了繼續滿足觀眾的好奇,異國風景成為焦點,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都派出攝影師拍攝各樣的異國風景。出售出租器材與影片,也成為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延伸的利基。19世紀中後期已是一個各國經貿網絡逐漸形成的年代,當電影以新興的媒介形式開啟全球化的腳步時,很多國家電影史的第一章─第一次的放映紀錄幾乎沒有例外地都是在貿易或政治中心。

1896年,愛迪生的Kinetoscope首先在神戶登場。1897年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的Vitascope同年在日本上映。引進盧米埃兄弟系統的是稻畑勝太郎,他在十五歲時獲選為留學生赴法國學習染色技術,留法共計八年,盧米埃兄弟的兄長便是他留法時期的同學。稻畑勝太郎的軌跡可說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的西方的縮影。引進愛迪生系統的,則是開啟日美貿易的荒井商會。會長荒井三郎是在美國時受日本留美學生的力薦引入愛迪生系統。1897年,稻畑勝太郎在大阪進行首次的商業公開映演,而後競爭對手荒井商會則在東京的歌舞伎座請來各國公使、政府大臣與社會名流前來觀看。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霍布斯邦所說的,1875─1914年是帝國的年代。這個年代中期誕生的電影,也受時代影響,電影紀錄了幾場戰爭,人們也對大銀幕上的戰爭感興趣,電影問世之初的幾場戰爭包括:1898年的美西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1899年到1902年英國在非洲掀起的波爾戰爭等。

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紀錄的五種說法

台灣電影史的起點與其他國家早期電影史相同,同樣要回答幾個問題:首次電影放映時間與地點?也因為存在不同系統的競爭,首次電影放映的是盧米埃兄弟或是愛迪生系統之類的問題?

關於台灣電影史的起點,八十年來關於台灣電影史的首次放映主要有下列不同的說法:

(1)市川彩的〈台灣映畫發達史稿〉(收錄於市川彩著,《亞細亞電影的創造及建設》(アジア映画の創造及建設,東京,1941年,138─139頁):台灣電影最早的放映,是明治34年(1901年)11月上旬,在西門町台灣日日新報社前的空地放映。放映者是高松豐次郎,他帶著跟札幌望族所買的放映機與英杜戰爭(波爾戰爭)等十數種影片來到台灣。他之所以來到台灣,是受到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日本內地進行文化宣傳的使命而來。

(2)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第1頁):「台灣最初的電影是民國前10年(1901年即明治34年)11月,在西門町台灣日日新聞報社(現新生戲院)前空地,架一間小屋放映的」。

(3)李道明的〈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總第73期,1995年,28頁):1900年6月21日台北十字館戲院以Cinématographe放映一星期,主辦單位是法國幻畫協會(即法國電影協會)。

(4)葉龍彥的《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玉山出版社,1998年,51─52頁):「日軍在1895年6月進佔台北城後,日本商人機警靈敏地到台北城發展日本式的娛樂生意。次年(1896年)8月,有日人在建昌街販售『看覗き眼鏡(西洋鏡Kinetoscope)』的新玩意兒,後來轉至文武街及祖師廟前,這種生意是臨時租個房子,而西洋鏡非常笨重,是由海路運到淡水河上岸來的。此『西洋鏡』就是愛迪生於1888年發明,並於1894年開始推廣至全球各地,因此,台北的『看西洋鏡』,是電影在亞洲最早的放映紀錄,其影片有《大力士桑多》、《特技表演》、《理髮店》、《蘇格蘭舞蹈》等十部」。

(5)國家電影資料館的《跨世紀電影實錄(1898─2000)(上)》(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107頁):「1898年9月15日8時開始,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本願寺出張所舉辦『少年教育映畫會』」。

繼續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