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來台灣?

友善列印版本

1895年的甲午戰爭,戰勝的日本一舉成為新興帝國。

面對第一個殖民地台灣,日本開始有論者比較老牌帝國英國與法國統治殖民地的政策。從視覺政治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老牌帝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摸索出一套展示的政治。1851年英國首次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就是代表,按日本學者吉見俊哉的經典作品《博覽會的政治學》(1992)所述,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的萬國博覽會既是帝國文物的展示,也是大眾消費文化的盛典。也就是,英國雖有「日不落帝國」之稱,但對一般平民來說,他們大多未有海外經驗,國家的強大是抽象的。首次萬國博覽會大量鋼鐵、玻璃等象徵工業革命的元素打造的亮麗水晶宮,外加海外殖民地物件的展示,在低廉門票、外加鐵路系統的交通動員下,創下640萬人次參觀的驚人紀錄,也在此過程裡透過可視的物件感受國家的強大。有趣的是,英國的對手法國也不甘示弱,接連舉辦萬國博覽會,成為十九世紀後期舉辦次數最多的國家。

新興帝國日本,也有其視覺政治的重要工具─與馬關條約同一年問世的新媒介電影。綜觀日本1895年擁有第一個殖民地到1945年戰敗之間,日本的殖民地與佔領地,大多設有電影設置機構拍攝殖民地與佔領地為主題的電影,來不及成立的例如1940年代初期的東南亞,也會有日本電影公司拍攝以東南亞為主題的電影。這些電影作品在帝國範圍內流通。

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第一步,就是從台灣開始。首相伊藤博文是幕後推手、被賦予重任的後藤新平,在電影宣傳方面是搭台者的角色、真正的執行者則是高松豐次郎。

日本富強之路上的伊藤博文

馬關條約談判桌上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化的關鍵角色與縮影,他對文明追求之路有青春的衝動與苦澀,也有著萬國對峙下必須不斷讓國家前行的體悟。

伊藤博文1841年出生於長州藩,也就是現在的山口縣。1840年的清國面對英國大敗,日本朝野為之震驚,因為中國始終以巨大他者的姿態坐落日本之鄰,日本朝野普遍有避免成為第二清國的危機感,然而,日本人的不安更進一步。1853年,美國將軍佩里率領黑船(蒸汽船)要求通商,1858年美日修好通商條約簽訂,在此背景下,出現對抗外國人的攘夷運動,各地襲擊外國人事件更是頻傳,長州藩正是頑強的壤夷實踐者。

然而,時勢卻逼使長州藩必須向英國學習。1862年長州藩向英國買了一艘船,但長州藩上下卻沒有人知道航海技術,這艘船形同廢物。當時日本幕府嚴禁日本人渡海出國,1863年在長州藩主的授意下,二十二歲的伊藤博和井上馨等其他四位長州藩志士用秘密偷渡的方式到英國留學。他們大多是到了英國才開始學習英語,雖然勤勉苦學,對英國的觀察也只能集中在物質層面,儘管如此,衝擊已足夠強烈。這五位留學英國的長州藩青年日後在明治維新各有角色,也因此被稱為長州五傑。當他們在英國留學時,力主壤夷的長州藩遭到英國、法國、美國與荷蘭四國聯合艦隊的砲擊,長州五傑因而回國協助處理後續事宜,也因緣際會迅速卷入明治政權建立前夕的倒幕運動。

在英國留學時,伊藤博文已親自目睹日本與英國的巨大差異,他所屬的長州藩更因自不量力遭到痛擊,要有慧眼洞燭國際大勢,更要讓日本快速追趕在萬國對峙的局面裡與強國平起平坐。1867年,明治政權成立。1871年岩倉使節團成立,這個使節團旨在徹底考察歐美國各國的政治社會乃至社會文化等各項制度。使節團成員集結明治政權成立後的政治菁英,這個使節團由岩倉具視擔任團長,才三十一歲的伊藤博文則是副團長之一,足見他年輕時政治才華已充分顯露。

伊藤博文與台灣治理

這位年少時偷渡也要了解英國的大臣,對西洋新鮮事物異常好奇的同時,敏銳的政治嗅覺也延伸出這些新事物的其他功能,電影就是一例。1897年,引入盧米埃兄弟放映系統的稻畑勝太郎在大阪進行首次的商業公開映演,而後引入愛迪生Vitascope系統的競爭對手荒井商會則在東京的歌舞伎座請來各國公使、政府大臣與社會名流前來觀看。這一夜,工作人員發現伊藤博文赫然在座,此刻,他是內閣解散後的自由之身。

1898年1月,伊藤博文再次擔任首相,關於台灣治理,領台之際日本軍隊因台灣衛生環境所引起的病死人數,居然超過戰死人數,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1898年2月離任之際,甚至也認為領有台灣無太大利益,因而提出「台灣賣卻論」。台灣治理確實棘手,眼前還有個必須逐步著手處理的問題,1897年日本政府制定台灣銀行法,對台灣實施特別會計制度,根據這個制度,日本中央政府將逐年減少補助金,最終提供期限是1908年。1898年2月,他任命兒玉源太郎為第四任台灣總督府,並為他配置能幹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希望台灣建設能盡速步上正軌。

更重要的是,按松本克平的《日本社會主義演劇史 明治大正篇》(1975)的說法,1900年某日,伊藤博文要高松豐次郎在赤坂的餐廳放映電影。會後並鼓勵他,「你說過一些社會主義的演講無所謂,我會做你的後盾,去台灣巡映電影吧!」

高松豐次郎其人

到底高松豐次郎是誰?

關於高松豐次郎的介紹,1990年代中期開始,李道明教授與父親李享文貢獻良多,1995年李享文將松本克平的《日本社會主義演劇史 明治大正篇》中關於高松豐次郎的部分於《電影欣賞》的總第98期與總第100期發表〈高松豐治(次)郎略傳〉與〈高松豐次郎與日本勞工運動〉,李道明的〈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當中,也以岡部龍編的《資料:高松豐次郎と小笠原明峰の業跡(日本映畫史素稿9)》(1974)當中對高松豐次郎的介紹為基礎進行分析。這些就是目前關於高松豐次郎來台發展前最完整的資料。

如果根據這些資料再加上筆者對其生平敘述的疑問,外加日本發展的脈絡一併解讀,或許可勾勒高松豐次郎的性格,進而討論這樣的性格的人在歷史舞台裡所扮演的角色。高松豐次郎1872年出生於福島,父母經營溫泉旅館,十八歲的高松豐次郎對經營旅館溫泉不感興趣,藉口要考軍校離開家鄉,他想留學墨西哥學習採礦技術,但卻因為身高過矮落榜。

在這裡,筆者有個疑問,為什麼高松豐次郎對學習採礦與留學墨西哥感興趣?就像伊藤博文對新興事物如電影的好奇一樣,高松豐次郎其實也追逐著新興的文明事物。就日本礦業發展來說,明治維新之後政府加速工業化腳步,1869年開放一般私人開礦權利,於是迅速出現一股開礦熱潮。值得注意的是,開礦不僅是開礦,開礦需要電力、一定的人口等條件,也因而開礦之處也形成一個新的小城市般的聚落,學習採礦可說是一個新的發展機會。

至於留學墨西哥,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府因日本人口稠密資源有限,開始推動移民政策,高松豐次郎想前往的墨西哥,1882年日本政府開始與墨西哥相互承認與通商,1880年代中後期,日本也開始出現移民美國的團體,移民墨西哥能否成行一直受到討論。經過多年討論,1897年三十六名的移民團從橫濱出發,但是,他們因為感染霍亂、墨西哥雨季無法進入叢林等因素,最終失敗告終。三十六人名單裡有幾位是來自岩手與宫城,都是高松豐次郎出身的福島附近的地方。

電影交叉點

立志出鄉關的高松豐次郎改以美國為目標,為此,他到打棉工廠工作賺錢完成渡美夢想,然而,改變人生的事件就此產生。

高松豐次郎領著工廠高薪的危險津貼,但這個工作自然相對風險高,果不其然,他工作時不慎左手三分之二被機器切斷。明治維新雖然帶動日本的工業化,但勞資相關的法律卻仍付之闕如,打棉工廠只願給高松豐次郎少少的慰問金,理由是他本來就是領危險津貼。高松豐次郎手術後原本應該在醫院裡休養四十天,未料,工廠規定兩個星期未到就解雇,出事後第十天高松豐次郎就忍痛繼續上班。《日本社會主義演劇史 明治大正篇》一書裡,有他手術後的照片,左手自然是層層包紮,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些怨恨的表情,嘴巴還是下弦月形狀,一副抑鬱模樣。

1894年,因勞動事故少了一隻手的高松豐次郎決心攻讀法律捍衛權益。這年,他進入明治法律學校就讀,這所學校就是今日的明治大學,當時,伊藤博文就是學校顧問。筆者的疑問是,真的因為伊藤博文擔任顧問就能知道高松豐次郎?筆者發現,明治維新之後東京出現大量的大學,《東京遊學案內》之類的大學導覽書籍從1890年代開始出現,如依高松豐次郎進入明治法律專門學校的1894年來看,該年的《東京遊學案內》裡,介紹了十四所公立大學與二十六所私立專門學校,關於明治法律學校部分,提到該校學生約一千人。如果依各年級人數再分,每年新生不過兩百多人,確實獨臂的高松豐次郎在新生當中很容易辨認,或許因為獨臂還勉勵向學,伊藤博文也極為欣賞這位獨臂苦學生。

高松豐次郎少了一隻手,但這位明治法律學校畢業的高材生,卻有個好頭腦和便給的口才,他在學期間,在著名的落語家三遊亭園遊門下學習單口相聲。1897年畢業回到家鄉想到礦山工作。未料,他看到的不是幾年前所想的發展良機而是礦工勞動者的貧窮。此刻,日本最早一批的社會主義運動者片山潛正在東北活動,準備集結勞動者的力量,兩人一拍即合,高松豐次郎貢獻的就是他的腦與嘴。日本最早以勞資關係為主題的勞動劇是1899年的「二大發行國家之光職工錦」,這齣舞台劇的作者便是高松豐次郎本人。此外,他也以吞氣樓三味的藝名在各工會演出。單口相聲的內容自然是透過伶俐的口才直陳勞工的種種遭遇,因是曾經的受害者高松豐次郎尤其能直擊要害。

然而,1900年治安警察法頒布,條文中賦予警察對集會終止甚至解散的權力。這對勞動運動是一大打擊,高松豐次郎腦筋動得快轉戰電影放映。最重要的理由是勞工集會可能隨時被終止,但電影作為新奇玩意兒在無法可管的模糊地帶,尤其是戶外電影放映填充放映所需的瓦斯需要約四十分鐘,這段時間剛好可以拿來即席演講。

也就在這一年,伊藤博文找來高松豐次郎在赤坂的餐廳放映電影,此刻的伊藤博文,也許腦中就在思考著要找那些人去台灣發展幫忙治理?也許因為伊藤博文願意當後盾的承諾下,高松豐次郎隔年先行來台考察,1904年開始長期來往台灣與日本放映電影進而也在台灣經營電影事業。

至於伊藤博文與電影的故事也還沒結束,台灣只是電影宣傳的第一步。1910年日本併合朝鮮之前,1908年伊藤博文帶著朝鮮皇太子到日本參訪,皇太子如同人質,為弭平朝鮮人的不安情緒,他委託人拍攝皇太子參訪日本的影像到朝鮮放映安撫民眾。1909年,伊藤博文訪問哈爾濱,就在火車站遭到安重根的行刺,這一幕,被原定拍攝歡迎抵達畫面的攝影師所拍下。

生命最後身影被拍下,這是伊藤博文與電影最終的關聯。這一年,1909年的高松豐次郎,則已透過電影巡映與拍攝達到在台灣生涯的高峰,從一個勞工運動者到受國家重臣鼓勵來台,這樣的身分轉變看來很矛盾,他在台灣都做了什麼?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們將繼續介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