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鏡玲

王燈岸長女,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宗教現象與當代藝術研究者,著有《慶典美學》、《分別為聖:長老教會.普渡.通靈象徵》。

【日本想想】東京OL筆記:電車篇

當電車緩緩駛入車站,整齊排列的隊伍間隱隱出現一股蓄勢待發的氣息,車門打開的瞬間,看似冷靜的人們全都「豹變」般地死命地往前擠,非得搭上這班車的氣勢誰都擋不住,車站站員也會幫把手,協助把乘客「順利」推上車,雖然不會用溫柔的手法——其實無論站在門裡門外,都不太清楚這能不能稱之為順利,因為門裡只覺得呼吸困難、擠到厭世,門外看到這股景象,怕是也會為稍後的自己感到厭世。而這一幕,於每一天的通勤時間都重複上演。

日本國土交通省於2018年7月17日發表了一篇「混雜度」報告,內容是調查通勤上學時間帶各鐵道的混雜程度,從數字來看,若是混雜度為100%,是指乘客恰巧符合載客數,人們可坐座位、可拉吊環、可扶車箱柱子的狀態,150%尚有能攤開報紙閱讀的空間,達到180%時把報紙折起來還能閱讀,200%時身體會感覺得壓迫感,勉強可閱讀週刊雜誌大小的書籍,當混雜度到達250%時,身體與手都無法動彈,只能隨著電車無力搖擺了。

東京地區有三條路線混雜度逼近200%,分別是東京地下鐵東西線(199%)、JR總武線各站停車班次(197%)以及JR東日本横須賀線(196%),而日本三大都市圈裡,關東地區的大東京生活圈為163%,關西地區的大阪圈為125%,中部地區的名古屋圏則為131%。

《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顯現華府聯台制中的戰略佈局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生效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對北京來說是極具威脅力的法案,象徵華府的「聯台制中」的戰略方向已定,牽動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平衡。美國在軍事、外交上將中國大陸視為「威脅」(中國威脅論)也已是政府與國會多數的共識,相對於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的當下,台美實質關係得到空前的進展,讓北京內部的對台政策失效的壓力漸增。

其實,川普2016年上任後,和其所屬占國會多數的共和黨,紛紛對台灣頻頻釋放善意,諸如著名的「川普-蔡英文通話」,到最近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美副助理國務卿訪台、美國在台協會(AIT)搬遷與規格升級、蔡英文總統在美國「過境」時得公開發表演講等,皆都顯示台美關係越加密切,此點應當讓國人該對政府的國安、外交團隊表示肯定。

【人心人術】辭世十二周年!懷念永遠的青天——陳定南

「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陳定南曾這麼說。本月是陳定南辭世12周年的紀念日,當台灣社會正逢選舉、「拚經濟」的同時,格外令人懷念起永遠的青天——陳定南⋯⋯

曾有網友在PTT詢問大家:「最希望哪個名人復活?」拿下第一名,最多人希望他復活的是有「現代包青天」、「陳青天」之稱的前法務部長陳定南。

【聽那些女孩唱歌】Cat Power

2018年,極端氣候在這個行星上肆虐,經濟貿易戰爭砲火方興未艾,人們的心緒駁雜紊亂,氣溫逐漸下降,迎來颼颼寒風的冬季。而在這樣的時間點,聆聽Cat Power 貓女魔力在2018年10月甫發行的第十張個人專輯《Wanderer》 ,似乎也是唯一瘉療心靈的方式了。

的確,自從1995年以一張《Dear Sir》踏入樂壇以來,她那低抑、平靜、卻又蘊含無數波濤洶湧情感、充滿敘事性、在耽溺的同時卻也毫不保留地赤裸揭露自身思緒、同時兼具脆弱與力量的歌聲,彷彿見證了紛擾人世最後一塊心靈角落的淨土;這並不是一塊多麼純真無知的所在,而是一場歷經無數人性戰爭、終於可以喘口氣的歇憩之地。

【滬尾經濟學】城市經濟與人口的共伴效應

一個國家經濟的好壞與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成功與否,一直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也是選舉期間最容易被在野黨拿來批評執政黨的議題。本專欄過去也曾撰文指出「從生活經驗看人民為何對經濟成長無感」,由於經濟成長與分配所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因此,不管任何政黨執政,面對經濟問題,很容易受到對手的批評,即使對手沒有做太多功課。就如同選民批評政府往往都是根據自身感受一樣,照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樣的情況是國內外皆然,政治人物永遠可以找到自己的同溫層。

地方經濟變好或變差與當地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否改變有很大的關係。以基隆港為例,在過去基隆港口貿易興盛的年代,由於基隆的就業情況很好,因此,所有與商業活動以及生活相關的服務業也都有不小的商機,故吸引更多的人到基隆謀生賺錢,這些服務業又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與消費,因此,整個地方就呈現生意盎然的景象,這就是經濟的良性循環,基隆鄰近的九份也是相同的情況。

李奕萱

文字工作者 / 記者,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寫稿。喜歡到處走,曾在波蘭交換過半年,也曾經去過印度當志工,目前正在努力傾聽、並試著書寫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走過猜疑與傷痕:從電影看波蘭版「白色恐怖」


波蘭慶祝獨立100週年時,《Idź Pod Prąd TV》電視台在節目公開支持臺灣獨立,甚至有「對中國說NO,對臺灣說YES」的發言,此舉引起臺灣、中國的討論,波蘭駐中國大使館甚至還需要出來聲明,波蘭奉行「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但不限制民眾言論自由。

《Idź Pod Prąd TV》的辦公室在盧布林,有相當多臺灣人在當地習醫,應該是波蘭的城市中,臺灣人最密集的地方。在盧布林的街上,有機會看到中華民國的國旗、或是臺式的餐廳,甚至我在波蘭當交換學生時,臺灣在波辦事處舉辦年末聚餐,在首都華沙辦一場,盧布林則另外再辦一場,由此可見在盧布林的臺灣人為數不少。這次《Idź Pod Prąd TV》會發表支持臺灣的言論,或許並不那麼令人驚訝。

姑且不論《Idź Pod Prąd TV》在波蘭到底有沒有人看,這樣的支持仍是民間點滴經營的成果,如果趁這個機會,讓更多波蘭人知道臺灣,或是讓臺灣人認識波蘭,也是一件好事。

德語區出版業新寵兒:有聲書與有聲劇

我戴上耳機按了下手機,德國資深聲優Rufus Beck充滿精力的聲音洩入耳朵,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的歷險隨即在我腦海中展開。

這幾年的各項歐洲出版市場調查報告中,有聲書產業的表現十分搶眼。成年人第一次接觸有聲書最普遍的理由,多為在長途旅行中打發時間,或因謄不出時間看書,藉由瑣碎的時間聆聽。內容多半為專業知識、演講、勵志、養生保健、語言教學為主。數位年代也為有聲書帶來新的面貌:從早期的唱片、錄音帶、光碟(audio CD或是mp3)發展到現在的雲端數位格式。

看似現代產物的有聲書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文學起源在文字產生之前,神話故事的流傳也建立在口語傳統上。就算文字被發明出來了,不論是在宮廷出沒的吟遊詩人,或是在客棧流連的說書人,都還是用口語在傳承文學;一直到今天,就連還不會認字的小朋友,也能藉由家人念床邊故事來接觸文學。

【女人想想】One Billion Rising:十億人站出來終止性別暴力

美國劇作家、「陰道獨白」的劇作者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在2015年訪問台灣時, 談論了她發想出 「十億人站出來」(OBR- One Billion Rising)運動的過程。當時,她正在前往剛果民主共和國「喜樂城」的旅途中,腦中一直盤旋著令人震驚的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3位女性,就有1位曾被毆打或性侵。隨著世界人口達到70億,表示超過10億婦女和女孩受過暴力對待。

她思考著:我要怎麼做,才能向全世界表明「10億人」代表的嚴重性,並揭露施暴者普遍不會受到懲罰、倖存者所面臨的不公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