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兼任助理研究員,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
研究領域:政策分析、區域經濟、政治經濟學。
時常往來亞太地區活動,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生效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對北京來說是極具威脅力的法案,象徵華府的「聯台制中」的戰略方向已定,牽動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平衡。美國在軍事、外交上將中國大陸視為「威脅」(中國威脅論)也已是政府與國會多數的共識,相對於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的當下,台美實質關係得到空前的進展,讓北京內部的對台政策失效的壓力漸增。
其實,川普2016年上任後,和其所屬占國會多數的共和黨,紛紛對台灣頻頻釋放善意,諸如著名的「川普-蔡英文通話」,到最近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美副助理國務卿訪台、美國在台協會(AIT)搬遷與規格升級、蔡英文總統在美國「過境」時得公開發表演講等,皆都顯示台美關係越加密切,此點應當讓國人該對政府的國安、外交團隊表示肯定。
新版國防授權法:保障台灣、劍指北京
《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強調美方與台灣間的軍事合作,在美中貿易摩擦的激烈時刻,當中運用「適當的國安授權」執行方案的法律性質,引起學界的高度關注。嚴格來說,《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與其稱為「法律」,其實比較接近「美國國防部的年度預算案」,意指美國政府(行政部門)以每個財政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提交國會審核國防部的預算與用途。
自從1961年以來,美國連續57個年度的《國防授權法》都獲參眾兩院通過,《國防授權法》因此被視為一定會通過的法案,提案者亦不時會利用此法案的「特殊性」,加入部分「與國防未必直接相關」之條文或內容進入法案中。例如《2010財年國防授權法》中,就有關於防治「仇恨犯罪」的條文。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針對中國在美投資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同時強化美國技術出口的限制。儘管受到美方投資管制影響,中國大陸企業近來已減緩對外投資,中國企業卻仍然在多項美國經濟領域,掌控大量資本。最近一期《經濟學人》提到,過去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基於一種「聚合」(convergence)的信念,因為政治、經濟方面的融合不僅能讓中國大陸致富,還可讓其變得更開放、多元化、民主化。
不過,此種美國建制派的天真,自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之後,直指美、中關係間的聚合已死去,美國現在將北京視為一個戰略對手、一個惡毒的破壞規矩者。尤甚,《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關於「環太平洋海軍演習」(RIMPAC)的字眼,明顯亦是衝著中國大陸軍事威脅,劍指北京的意味濃厚。對此,《經濟學人》對美、中關係下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川普政府一切以美國國家安全為重,像是增加國防預算、援外經費,業已無法忍受北京海外撒錢行為。
客觀情勢不斷地改變:台灣安全加強法到台灣安全法草案
近來對岸軍機來多次環繞台灣周邊空域,不斷對我方加強軍事壓力,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與賈德納(Cory Gardner)共同提出《台灣安全法》(Taiwan Security Act)草案,在敏感的時刻格外令人矚目,該法宗旨確保美台互惠互利的安全關係外,也加強彼此外交與經濟的連結,該法案甚至進一步明確美台之間高層國防與外交官員的交流;確保美國對台軍售常態化。
早在2000年,美國眾議院以341票對70票通過《台灣安全加強法》,但當時執政的民主黨,卻認為該法案無法強化台灣的國防安全,甚至造成亞太地區動盪不安,柯林頓威脅會否決該法案。然而,2018年的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已與2000年的柯林頓總統否決《台灣安全加強法》擱置在參議院時大相同,隨中國崛起對區域安全的威脅,客觀環境不斷地變化,諸如《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以及《台灣安全法》草案相繼的提出,顯現華府加重增加聯台制中的砝碼。
筆者認為《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的法律性質及政治影響,該法揭示著美國從最高行政機構(白宮)到最高立法機構(參、眾兩院),都支持由美國主動協助加強台灣的軍事防禦能力,象徵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均衡模式正在發生變化。輿論分析川普政府之所以加重新版國防授權法的砝碼,主要與拉抬2018年共和黨期中選舉聲勢有關,但以外交方針與國防戰略的層面,主要還是希望台灣未來可以在中美兩大國的衝突時,扮演一個積極、防衛、前線的制衡角色。
職此,筆者建議台灣國安單位對新版國防授權法相關條文應有多方的政策評估,即使台美實質關係進展之利,也應審慎評估《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對兩岸關係及東亞區域安全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