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少女》映照出的台灣宮廟文化

《通靈少女》為2017年HBO Asia、台灣公共電視與新加坡商棱傳播公司罕見的跨國合作戲劇,以台灣民間信仰與宮廟文化為背景,探討人性與生死間的議題。全劇雖迷你僅6集,但叫好又叫座,HBO Asia更將製作首部台灣民俗信仰紀錄片《通靈少女背後的神隱世界》,《通靈少女2》也即將開拍。

《通靈少女》的成功除上乘劇本外,更與台灣的宗教氛圍有關。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立案的宗教團體中,宮廟與寺廟共12,207家,宗教財團法人有1,787家,宗教社團法人則有2,900家。宮廟林立已是台灣各地普遍現象,家家戶戶只要「拿香的」,其實都算是廣義的信徒。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選摘:對於事物的看法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被認為是80年來,形塑日本人品格態度的一本書,日本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吉野源三郎,以此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了勇氣、友情、貧富、霸凌、人與社會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奇怪的經驗

這件事發生於去年十月某天下午,當時小哥白尼就讀一年級,他和舅舅一起站在銀座某家百貨公司頂樓。

令人看不清的濛濛細雨,靜靜地自灰暗的天際不斷飄下,小哥白尼的外套和舅舅的雨衣不知何時布滿了細小的銀色水珠,好像覆蓋了一層霜。小哥白尼安靜地向下俯瞰著銀座街道。

從七樓往下看,銀座街道就像一條細細的渠道。車輛川流不息,從右邊的日本橋通過眼下的街道再往新橋方向流去,左邊的車輛則是反向流往日本橋的方向,兩道車流擦身而過,車流忽寬忽窄,不停流動。兩道車流之間有時還有電車慵懶地緩緩駛過。電車看來就像玩具車一樣小,車頂都溼了。不,就連汽車、柏油路面、佇立在路旁的行道樹、所有東西都淋得溼漉漉的,映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白天的光,閃閃發亮。

吉野源三郎

吉野源三郎(1899-1981)  編輯、兒童文學家、評論家、翻譯家。日本昭和時代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創立岩波少年文庫,歷任新潮社「日本少國民文庫」編輯主任、明治大學教授、《世界》雜誌創刊總編輯、岩波書店常務取締役(相當於董事)、岩波書店編輯顧問等。

著有《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也是人、你也是人》《守住人的尊貴》《職業編輯人》《同時代的事--莫忘越戰》等多部著作,並以《林肯》一書獲頒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橫濱交叉點:浮世繪的黃昏與漫畫的黎明

橫濱是日本最具異國情調的城市之一。一八五三年,美國佩里的黑船(蒸汽船)來襲,揭開日本的開國序幕。一八五八年,根據《日美修好通商條約》,橫濱一八五九年開港,自此,橫濱成為各種異國文化交會的城市。在市區沿途散步,四處可見標示橫濱近代化初始的各種標示牌,第一座瓦斯燈、第一家飯店、第一家日報所在地等,彷彿引領人們進入昔日時光。

【鐵份補給】瑞士鐵道活化石——布洛奈.尚比鐵道博物館

歐洲的屋脊瑞士,面積僅有4萬1千平方公里,比台灣稍大,但全境皆在瑞士高原與阿爾卑斯山脈,地形複雜的結果,讓瑞士發展出獨特的鐵道文化。小小的瑞士目前擁有5千3百多公里長的鐵道線,讓瑞士人自誇「只需散步16公里,就一定會有火車載著你」。

想像的非洲:《貧窮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貧窮產業體系

當我們談及非洲,腦內浮出的印象是什麼?也許是瘦弱、飢餓的非裔兒童、乾涸缺水的大地、急缺資源的貧困人民。又或許是某個名人與一群瘦小的非洲兒童開心咧嘴笑的合照。

《貧窮股份有限公司》為2018勞工影展的放映片,於該紀錄片中,他嘗試去拒絕西方眼光的建構,並尖銳地指出西方「家長式領導(paternalism)」的外援政策,對當地產生的負面影響。首先,我會先談起西方對非洲人民的觀看,以及他們如何去複製刻板印象,並將此概念傳播給下一代。再來,針對「慈善事業」在非洲的深根,又是如何破壞當地經濟發展,形成永不得跳脫貧困的產業。

黃彥瑄

目前為研究生,研究興趣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多以文學意象或以社會層面解析文本。

《東京黑洞》:加害或被害?日本戰後的記憶延伸

一般人對日本東京的印象是什麼?不外乎認為其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都市,潔淨且井然有序,而在2020年即將舉辦的東京奧運,也使日本再度成為世界的焦點。然而,現在的年輕人眼中理所當然的東京,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

《東京黑洞》中所描述1945年日本戰敗後(日本人稱為「戰後」)的東京,與現今東京呈現強烈的對比。透過影片的觀賞我們能夠理解,原來東京也有過那樣慘烈的時代,現在東京的繁榮其實是靠著大家的努力建立起來的。故事一開頭主角於2017年8月15日遭解聘,此日期就是隱喻當時日本歸零的狀況(8月15日是日本「終戰紀念日」),體驗東京黑洞的主角似乎受到鼓舞,決心重新出發。

安井伸介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磺溪少年兄》:花開民主自由園——父親王燈岸的身影

王燈岸(1919-1985),臺灣彰化人,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法學科畢業,黨外民主運動重要推手之一,「磺溪精神」提倡者。

在臺灣戰後1950到1980年代,積極推動深耕彰化、串連全臺各地黨外民主運動。1950年代初期起協助臺灣文化協會前輩、黨外元老石錫勳(1900-1985),連續三次參選彰化縣長,擔任競選總幹事,屢敗屢戰,對抗國民黨政府各種打壓與阻撓。1972年半身不遂後,仍不顧病體、不畏威權打壓,繼續協助新一波黨外新世代民主運動,傳遞日治時代以來的民主自由精神。奠定彰化地區二十世紀後半,黨外民主運動的傳承與發展,鞠躬盡瘁,直到1985年因十二指腸穿孔併發腹膜炎過世,享年六十六歲。

重新認識王燈岸,折射出一個和現在有時間差,卻充滿當代文化的在地性以及時代精神的綻放。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講古詩篇,指向未來的「出土」與翻新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