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不只是冰島精靈,而是勇於走在最前端的碧玉Bjork

被喻為「冰島最著名輸出物」的碧玉(Bjork),可以說是全球話題性最高的女藝人之一,無論是音樂上的前衛實驗、或搞怪不遺餘力又充滿藝術意義的造型、以及特立獨行、堅持人權與自然主義的行為思想和勇敢表態舉動;從東方到西方,從民主國家到極權國家,全世界的人們,都不斷討論著碧玉,她的外型,她的音樂,她的表演,她的言語。

人權是否可以公投?──從法學的視角出發

在選舉結束後,在發起公投的各方中又掀起了一波瘋狂的討論,其中又以「人權能不能公投」的討論特別引人關注,甚至有人因此認為:正因為同運人士也發起了同性婚姻公投,從而使得人權能夠通過公投決定。然而,這樣的結論從法學方法論的視角或許過於偏頗,甚至這樣的理解將會使得社會大眾認為:公投的內容可以變成毫無界線,甚至可以直接對憲法進行修改。究竟應該如何了解「人權能不能公投」的規範問題是本文回應的重點。

【越南想想】孫文的越南情緣

孫文為19世紀末主張以武力推翻滿清的革命團體領導人之一。儘管藍綠紅陣營對孫文的評價不一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仍將孫文視為開國國父。眾所皆知,當時的孫文為了推翻滿清,四處各國奔波以期藉由外國的支持協助推翻腐敗的大清帝國。孫文曾多次到日本、越南、台灣及東南亞尋求當地華僑及政府的支持,甚至於1904年以偽造的夏威夷出生證明取得美國護照以方便他在美國從事革命活動。

那個愛當兵的孫立人

隨著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五眼同盟(FIVE EYES)擴大與德法日共享對中情資、澳新馬紐英又在南海進行海陸空聯合軍演,都突顯臺海關鍵地位的動輒得咎。

透過通過國防授權法,持續強化臺美軍事合作的臺灣放眼歷史,目光都聚焦在參與多國聯軍大戰略、又能以少勝多震爍古今,那個愛當兵的孫立人。

這個幾乎被臺灣遺忘的「東方隆美爾」,不但是維吉尼亞軍校傑出校友、古寧頭大捷背後功臣、同時也是臺北市榮譽市民大象林旺的飼主、臺中市首座紀念建築的戶長,近日再次獲得國際肯認。

一位英國二戰老兵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辭世前,堅以中華民國國旗覆棺的生前遺願,終在臺英政府攜手促成下圓滿。老兵想要致敬的救命恩人孫立人,早在1990年離世,但為何他沒齒難忘,一切都得從一把繳獲二戰日軍的武士刀說起。這把至今仍存放在維吉尼亞軍校博物館的軍刀,除了旁邊佇立著碩大的孫立人半身油畫,解說也註記著維吉尼亞軍校1927年畢業班,「常勝將軍」孫立人。

【女人想想】對那些在嘻哈世界中奮鬥的女性致敬-淺談嘻哈界的性別議題

在2014年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嘻哈皇后昆拉蒂法(Queen Latifah)獻唱黑人女權經典嘻哈歌曲「U.N.I.T.Y」祝賀馬拉拉與凱拉西共同獲得人權獎。25年前昆拉蒂法撰寫這首歌時,她將半夜走在大馬路上被黑人男性性騷擾的經歷寫出來,她也同時將自己在家庭中被家暴的經歷寫出來,就是想要讓這個社會大眾看見黑人女性的脆弱處境。

【鐵份補給】古都的交通歷史凝縮-蘇黎世市電博物館

蘇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整個大蘇黎世都會區總人口達166萬人,不過市區人數僅約41萬人,意味著大部分人都居住在廣大的市郊,也因此蘇黎世發展出相當便捷的公共交通,以疏運龐大的通勤人潮。

數據會說話──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核心價值與其貢獻

2018年11月24日,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九合一大選)落幕,而本次大選中由於選舉制度設計為「公投綁大選」,因此有高達10項公投議案,其中又以同志婚姻議題最為熱烈,無論支持或反對方皆提出了議案,並大力動員投票。然而公投結果最終是由反同婚陣營大獲全勝,不僅推出的10、11、12號議案皆通過門檻,平權方所推出的14、15號議案,也以闖關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保守團體嘗試以多數決暴力否定他者的基本人權,就連推行多年、已稍具成效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也無端淪為鬥爭下的祭品。

但在激情動員過後,試問那些在第15案(註[1])中占極大多數,投下反對票的同胞們,我們到底是否清楚「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核心價值與它的推廣成效呢?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初代職業漫畫家北澤樂天

日本動漫是日本重要的軟實力之一,動漫人才就如過江之鯽,但誰是日本漫畫史上第一號漫畫家?

答案是明治時代的北澤樂天(一八七六—一九五五)。他是第一位以漫畫家身份自居的人氣漫畫家,明治末期所創辦的《東京帕克》(東京パック)曾風靡一時,帶動時事漫畫的熱潮。

受福澤諭吉提攜的北澤樂天

北澤樂天漫畫會館位於大宮的崎玉市浦和區,這裡以盆栽著稱。從東京搭新幹線到大宮再轉電車進入浦和區,從大都會到小町,從喧囂到寧靜,別有一種適切的安靜感。進入漫畫會館,映入眼簾的便是簡介北澤樂天的幾幅大型漫畫。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福澤諭吉對北澤樂天的教誨:「漫畫也有大用處!」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

輔大法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二000年,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現場,在北京生活十二年,中國觀察作品包括《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二0一一,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中國課》(二0一二,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入選二0一八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選書)。

請給新住民的孩子一道光

在北部某所都會區的國中,有名男孩當選本學年的八年級模範生,他品學兼優、相貌堂堂、人際關係良好,贏得實至名歸,而他的母親,來自越南。對輕視新住民的言論,不同於一般新住民子女的畏縮,男孩會不卑不亢地反擊。但是這樣優秀的新住民孩子,在中小學生裡恐怕是不多見,更多孩子可能因家庭弱勢、自己表現欠佳,在學校常是在陰暗的一塊角落,孤單又軟弱。

有些老師對弱勢或需關懷的學生不僅沒拉一把,反而踩他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