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攝影作為一種悼念──關於一個中學女孩之死

友善列印版本

日本青森縣黑石市是一座很小的城鎮,鎮上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跳著傳統舞蹈一起狂歡的祭典「黒石よされ」了。為了宣傳兼紀念,也同時舉辦了攝影比賽,不過今年的首獎卻出現極大爭議,因為照片中拍到的那個跳著舞、笑容燦爛的女孩,在被拍到後沒多久,就跳軌自殺身亡了。

女孩的名字叫做葛西りま,13歲的她就讀青森市的浪岡國中二年級,她不喜歡去學校,因為學校裡的同學從一年級開始就會欺負她、罵她去死、毆打她,難以承受種種壓力,りま最後選擇在今年8月、暑假結束前,跳軌自殺。她在手機中留下長長一篇悲傷的自白,訴說著「已經沒有辦法繼續活下去」的理由,而這起事件也讓青森市相關的教育單位都出動宣導、再教育。

這件憾事在10月份又再掀波瀾,因為「黒石よされ」主辦單位舉辦的攝影比賽中,內定的第一名照片,選的就是以笑著跳舞的葛西りま。其實攝影者並不清楚他所拍的女孩是誰,只是在祭典中尋找的適合按快門的瞬間罷了,主辦單位發出內定通知後,才猛然發現被攝體是葛西りま,而拍攝照片的時間則是她跳軌自殺的10天前。

原本僅要求拍攝者獲得遺族首肯的話,就可以參賽,りま的家人們獲知得獎,不但欣然接受還相當開心,但最後在主辦單位的多方考量之下,還是決定撤銷第一名,改選其他人的作品,原因是因為「過世的人的相片不能當作競賽的作品」、以及認為這張照片「與祭典的氛圍不相襯」。

撤銷首獎,除了投稿人遺憾之外,りま的家人們也很難過。有媒體去採訪りま的父親,他說「雖然りま是被霸凌的,但她帶著笑容的姿態,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只是沒獲得首獎,就沒有展覽的機會,雖然遺族們認為,至少曾獲得過一次肯定就該滿足,但還是被「不相襯」這個字眼所刺痛。

仔細檢視這張照片,撐著大紅傘、穿著傳統服飾的りま,一派自信架勢、一抹燦爛笑容,扎實記錄下了りま炫目迷人的一刻,但即使有這麼奮力跳躍的瞬間,女孩還是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場悲劇中,最該討論的是也許該是校園霸凌問題,但本文欲探究的是關於「攝影」,以及照片所帶來的意義。

攝影比賽主辦單位的疑慮,放在日本這個環境下,似乎是很能「理解」的保險作法。亡者被視為一種嚴肅的存在,他們過去的笑容,某種程度令人難以/不忍直視,只要來參觀得獎作品展的人,可能會產生一絲不安或憂愁的情緒,對主辦單位來說,就堪稱失敗,所以在還沒有爭議出現之前,就先斷絕所有的可能性,「揣摩」心態的極大發揮,倒也真的很符合日本人的個性。

不過事實證明,主辦單位這份揣摩,完全背離大眾看法,相關報導一出,引來熱烈討論,大多數都是憤慨之聲,比如認為撤銷得太突然、撤銷理由又太瞎;單純看照片本身即是好作品,卻又為了想避事而撤換太沒公平性;以及感嘆日本的「不惹事文化」,讓每個人都不幸福。

然而回歸到りま的家人身上,失去的家人以照片的方式延續思念,這份笑容足以得到首獎,豈不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肯定?我想起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在其著書《寫真的思考》中曾提到過關於逝者、生者與照片的關係。

飯澤耕太郎說,「葬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記憶的祭典。這是一個喚醒來參加典禮的憑弔者們的記憶,讓他們每個人都想起往生者在世模樣,而且是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的魔法儀式。在這個白熱化的心靈能量交換場所,攝影的「重生記憶」的力量也被最大限度地活化起來。」

雖然語境有些不同,但りま的家人與りま,就因為這張素未謀面者所抓拍到的剎那,連結在一起,即使這份連結來得有點遲、有點悵然,卻成為遺族們的安慰與寄託。

法國社會學者Jean A. Keim曾指出,活著的人們若想要記得已故親人們的身體特徵,便可搜尋照片,作為逝者的延續。如此一來,逝者便因為這些認識自己、記得自己的人而繼續存在,而且如果不認識逝者的人們也再次發現他,逝者便會在記憶中重生。」

一場攝影比賽首獎的撤換風波,其實不只是信用問題,還包括了關於生者與逝者之間可遇不可求的交集,可惜主事者並未看見這一點,讓這份難能可貴,成為爭議素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