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司法人權
李知了
4 月 20,2013
【時事想想】阿扁清晨登場救援核四
今天(4月19日)核四公投案在立法院上演表決大戰,原本核四議題應該是萬眾矚目焦點的這一天,在扁維拉(阿扁)在突然登場救援後,焦點就被轉移了。在天空依然朦朧的清晨,前總統陳水扁從台北榮總被移監到培德監獄;無視醫師的專業診療評估,馬政府依然再將阿扁送回牢房,不過法務部強調,阿扁的「重病」牢房是特地規劃,他可以獲得妥善照顧。 近來,...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4 月 19,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電影的趣味
1963年,前一年剛開辦的金馬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最佳劇情片、導演(李翰祥)、女主角(樂蒂)等六個獎項,其中凌波因反串男角,頒給男或女主角獎都不是,索性特設「最佳演員特別獎」,也為凌波熱再添一筆。 當年,香港邵氏公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全台,連續放映長達半年,吹響「國片」衝鋒號角,導演李翰祥炙手可熱,於年底來台成立國聯影業公司,...
文化研究
,
音樂藝術
陳瀅仙
4 月 13,2013
隱身的伊斯蘭:一位台灣穆斯林首飾設計師的訪談
第一次接觸伊斯蘭文化,是世界音樂課中聽了叫拜樓裡的穆斯林吟誦古蘭經,游移的音符形成的空間感,頓時刻劃在我的腦中,那次台上台下的師生,熱烈討論著這樣的聲響是否為「音樂」,但那聲響的力道卻已讓我在心裡默默地做了定義。 為了能聽到真實的古蘭經吟誦,我前往清真寺,卻沒想到因身著短褲,被門口賣印度烤餅的大哥提醒不能進入。 這個好奇一直潛藏在心底深處,因為工作的因緣巧合,認識了永惠,...
全球脈動
,
媒體觀察
Chenglap
4 月 11,2013
【時事想想】香港的蔣經國:柴契爾夫人
因為中天新聞在柴契爾夫人(Margareta Thatcher;香港譯為「戴卓爾夫人」)的逝世報導中,誤植了英國女皇的照片,結果使柴契爾夫人這個對於當代臺灣人來說,其實沒甚麼重要新聞價值的人,陰差陽錯地,令大家多少都記得她的名字了。 我在這裡並不是說柴契爾夫人是無關重要的人物,她當然很重要,但是她發光發熱的時代早已遠去。別忘了,我們這一輩人,已經活在蘇聯解體之後,...
林飛帆
4 月 08,2013
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對Nylon的承諾
各位先進、前輩、我們敬愛的Nylon,大家早安。 昨夜對我來說,是個難熬的夜晚,即使是先準備了講稿,但仍然徹夜難眠,我一直在想,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代的行動者、思想家⋯⋯要如何去繼承Nylon的那把火,我們要如何讓那把火的溫度繼續溫暖著仍在黑夜寒風中等待黎明曙光的台灣人? 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回憶起第一次發現Nylon好像離我不是這麼的遙遠,原來我們也仍有一點聯繫。...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Yolanda
4 月 07,2013
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下):看見
回過頭來談柴靜的《看見》。相較李承鵬《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廣受「憤青」們的喜愛,這本紀錄性散文集《看見》比較受到溫和派的「文青」的青睞。這本書出版不到一個月,銷量就已經超過百萬本,在一些暢銷書排行榜上,更是連續5周蟬聯榜首,本書所得到的評價,基本也是正面的。 相較於《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揭露社會黑暗面引發讀者思考的力度重,《看見》就比較屬文藝糅合新聞記者的客觀敘事風格,...
李拓梓
4 月 07,2013
【週日想想】鄭南榕問題:有百分百的言論自由嗎?
老實講,我對鄭南榕的回憶是淡薄的。我所知道有關他的一切,都是青春期之後從當時百花齊放般的自由言論中閱讀到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胡慧玲編寫的《我喜歡這樣想你》。 那本書中充滿對鄭南榕的各種回憶,讀起來總讓人想掉眼淚。在那之前,我只記得那本有很多圖片的「自由時代」雜誌,和他那焦黑乾枯的遺體,還有,他的憑弔隊伍在總統府前突發的自焚事件。 那是1989年,世界的風起雲湧正是進行式,...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Yolanda
4 月 06,2013
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2013年初,在中國有兩本語言風格迥異,影響意義可能曲徑通幽的書面世,都算熱賣,雖然程度不一樣,不過引起的反響,爭議,討論,關注倒是都很熱鬧。一本是李承鵬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一本是柴靜的《看見》。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李承鵬從2008年到2012年的blog雜文結集,他在本書以黑色幽默與犀利的語言批評時事。《看見》則是柴靜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部的《新聞調查》...
歷史書寫
藍弋丰
4 月 02,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十:將軍們勾心鬥角
打從《獨立宣言》的討論過程中,大陸會議就不斷提起要爭取國際支持,但爭取國際支持不是嘴巴講講,國際就自動會支持,獨立戰爭開打至此,都還是英美之間的戰爭,1776年12月,華盛頓在冰天雪地中苦戰的同時,班傑明‧富蘭克林來到法國,爭取法國支持美國獨立。 身為英國的死對頭,法國對任何能給英國帶來麻煩的事都有相當大的興趣,但是法國才剛在七年戰爭中損兵折將,更造成相當大的財政負擔,要法國出錢出力,...
歷史書寫
李拓梓
3 月 31,2013
【週日想想】先有民族還是先有國家?
上星期談到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比連續劇還曲折,有些朋友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我所提到被扭轉為日本人認同的的「漢人認同」說,缺乏多元族群的概念。 但我卻認為,當時的人們不太可能具有當今看來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多元族群」觀念,因此幾經考量,還是選用了「漢人」字眼。 我選用「漢人」的時候的確有經過一些考慮,我認為中國人、華人或者中華民族,當時都是相當模糊...
‹
…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