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巴佬異藝錄】八、天母傳奇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天,天母水道祭正熱熱鬧閙地舉辦中,日期從4月27日到6月25日,內容有三玉宮祈福祭典 ,千人變裝踩街遊行, 生態環保主題展覽,祈福卡&海報展覽,琳琅滿目。

這麼盛大,時間拉這麼長,而且看到「祭」這個充滿傳統神祕氣息的字,不要因此誤會他的歷史有多悠久。你一定不相信,雖然年年辦,但是今年才是第11年而已。

天母水道祭從2003年才開始第一屆,但這些年來已經成為天母結合自然、歷史與人文特色最重要的活動。水道祭是要記念1928開始施工,1932完工的草山飲用水道系統。天母水道是日治時期台北市興建的第二套水源工程。

飲用水道系統的興建是生活現代化的一個起點,因此,這水道雖早已不用,但社區居民覺得非常值得紀念,2003年開始第一屆紀念活動,第2年天母與北投的社區團體進一步聯合陳情,水道設施2004年4月1日被公告成台北市第111號市定古蹟,成為天母地區的第一處指定古蹟,也是全台灣第一座系統性保存的活古蹟。此後,天母年年舉辦水道祭,愈辦愈熱鬧,並和天母地區的中小學課外鄉土教育結合,社區媽媽們當然是熱心參與。

水道祭最蹊竅的是他早在1932完工,因此也早廢棄不用了,在2003年辦第一次水道祭前,全天母石牌地區15萬人中知道曾經有草山水道系統這件事的恐怕還不到500人___原因是天母地區本來是湳仔地(沼澤地,今天蘭雅裡就是湳仔的去台灣化,去民俗化,去鄉巴佬化,文雅化而來的)___在地人口稀少,天母石牌的主要人口是三、四十年前才湧進來的,現在主要是1960年代前後15年的嬰兒潮世代,他們不可能知道天母過去是圓的還是扁的,他們的父母,祖父母原都不住在這裡,生活上和水道沒有任何干連,那麼水道祭又是怎麼會被他們辦了起來?

且從天母這個地名說起。天母這名字來源很難想像。

天母,原是指今天中山北路七段頂,公車天母站,圓環一帶,古名「番婆嶺腳」,或「三角埔頂」的地方。1933年,日本人中治稔郎在這裡的山坡地建了神社祭祀天照大神,等到實施「皇民化」政策,日本政府下令「台灣神明」集中燒燬時,居民救了一尊媽祖與七尊大神像到神社中,於是他們宣稱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是同一個神的不同表現,稱為天母教,神社叫天母神社。「天母」地名就這樣誕生了___實在透著古怪。

冷戰時期,天母成為美軍眷舍駐 地,後來,十幾個國家的大使館與代表機構紛紛設在這裡,美國學校、日僑學校、歐洲學校也接著辦在這裡,從此,天母充滿了摩登洋味的異國風,綠地又多,成了高尚安寧的住宅區,也對台灣南方北上的年輕中產階級充滿了吸引力。他們既來自台灣中南部,他們更有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移民的第二代。

他們剛到這討生活時,台北人生地疏,社區左鄰右舍為生活奔忙,彼此不相聞問,來自中國的,「故鄉」早已變色;而來自中南部的,他們認同的社區仍在農村,過年過節都要趕回家鄉團圓。漸漸地,農村人口外流,空虛了,在台北過節時間多了,等到近20年過去了,台灣都市化的過程穩定下來,不管來自何方,他們到底在天母落地生根了。

子女出生上學後開始互相照應,湊巧踫上本土化運動和社區營造政策,這時社區意識開始萌芽,社區共同體意識油然興起,他們希望子女和子女的子女,生生世世能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天母是他們的新故鄉,於是一個新移民的聚落就安頓下來了。這時許多社區開始進行社區歷史記憶重塑的工程,水道祭於是憑空誕生。

幾年前看到了天母新移民繼承在地文化記憶的奇異作法時,我想起了南美偉大詩人聶魯達。

怎樣梳理和拉丁美洲淵源深厚的西班牙間的恩怨情仇,一直是拉丁美洲文學家艱鉅的靈魂工程。他的民族史詩鉅作《一般之歌》洋洋灑灑15,000行,盡情歌頌拉丁美洲的諸般琳瑯滿目的人情、種族、生態、動植物。最神奇的是他是西班牙裔,卻在詩中讓自己成為有如神跡似偉大的馬丘比丘印地安遺址的「繼承人」___不以觀光的異族風情看馬丘比丘,反而當成自血脈相連的遺產,他在回憶錄中說他騎馬登上山上時,從高處看到了高聳的安第斯山群峰圍繞的偉大遺址時,他覺得自己渺小了,說「那一個荒無人煙的、倔傲突兀的世界肚臍,我不知為什麼覺得自己屬於他」,於是他的詩篇如是詠嘆:

「在某個遙遠的年代,我的雙手曾在那裡勞動過___開壟溝、磨光岩石。」

他那麼地深愛他祖國的土地,而他的祖國就是擁有馬丘比丘神蹟的智利,於是早已荒廢的馬丘比丘的歷史就是他不必懷疑的歷史;而,在他詩成的幾十年後,地球另一端,一個比起智利小而又小的社區,天母,水道祭就成了社區的認同儀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