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巴佬異藝錄】四、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生命情調

友善列印版本

浪漫主義是城市布爾喬亞創造出來的生命情調,愛懷鄉,喜歡田園風光,而且是懷父祖輩的鄉,因為他自己真正的「鄉」,自己出生的「鄉」,其實經常是城市,所以他只能懷想父祖輩所來自的農園牧地田野風光。

工業化以後,人被趕進都市,新興,澎渤發展的都市,固然是新興的中產階級追求理想,實踐勃勃雄心的場所,但在向外追逐美夢之餘,不時浮上他們心頭的卻常是澈骨的孤單。   

小時候聽過的交響曲,我記得,說得出名字的,只有偶然聽到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

都市的浪漫主義人士愛田園情調嗎?其實對都市人來說,田園也許時常響往,但早已不可能是他真正安頓身心的場所。

幾年前喝咖啡時和鋼琴名演奏家蔡釆秀女士見了第一次見面。她問,你聽古典音樂嗎?我說很少。她說沒關係,說說看。我回答,就說貝多芬絃樂四重奏好了,我倒聽了幾首。她說很好。

我說:

這貝多芬很有意思,弦樂四重奏我聽了一些,但似乎都在重複地說:要死要活;會死會活;找死找活;嘜死嘜活。

鄉巴佬音樂聽成這樣,我忘了蔡女士怎樣反應。

逞口舌之快,用這樣鄉鄙野語去指說這樣一位在精神世界達到那樣不可思議的崇高壯闊的偉大音樂家,真是大大不敬。為何如此,且說分明。

貝多芬生逢18,9世紀之交,拿破侖,歌德,哥耶等巨人輩出,又有法國大革命的大時代。在「時代大劇場」上,人類追求偉大理想,進行壯麗的英雄事業,和命運纏鬥,在遼闊的田園舒懷等等,都成為他大曲的題材,但在交響大曲之外,他一些弦樂四重奏,我聽來總覺得是在向特定對象沒完沒了地傾訴他的「私秘內在」。

有時傾訴的對象還像是他自已___ 這時往往就是「要死要活;會死會活;找死找活;嘜死嘜活」情調;有時傾訴的對象是「神」,這時他才終於走進既深沈無比又莊嚴無比的世界中,看來,安頓靈魂,這才真正是的埸所吧,而不是大時代中的縱橫暢快,不是偉大功業的滿足,不是田園的寧靜唯美。

無論如何,從理性啟蒙走向浪漫革命,在動盪巨變的大時代,被夾在仍然顕赫無比的宮廷貴族和迅猛興起的中產階級間,懷抱人類崇高理想,歷經一再的背叛__包括他的「英雄」拿破侖和他的姪子的背叛,走過坎坷命運,他需要傾訴私秘的內在____他常像耶穌一樣感嘆「狐狸有洞,飛鳥有窠, 人子卻無安身之所」,傾訴孤獨,並祈求被安頓。

我不是教徒,神的世界是什麼?只能想像,總沒法完全瞭解。那怎麼看貝多芬沒完沒了的孤獨?孤獨並不令人愉快,但是孤獨也意味著在繁華喧囂之後,甚至之中中的清醒,他也許不是救贖,但卻使救贖可能。

後來我又把一句「要死要活;會死會活;找死找活;嘜死嘜活」沒頭沒腦地丟給也是第一次見面的作曲家賴德和,他高興的送我音樂廳的票去聽他新作的曲<921安魂曲>,看來,他倒像是沒認為我用這樣鄉鄙野語說貝多芬有多離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