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歷史】戰後海外「台灣戰犯」的淒慘命運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民族是一個不會在歷史教訓中學聰明的民族。

1895年被大清帝國賣掉,台灣人變成中(中國)不中、台(台灣)不台、日(日本)不日的。1945年被蔣家中國國民黨政權佔領,仍然是中不中、台不台的。

蔣家極權統治期間,由於國共持續熱戰或冷戰,在台灣搞不好會變『匪諜』,跑到中國也有隨時變成『國特』被逮捕的危險。其中,最能凸顯台灣民族這種巔沛命運的時期,是在二次大戰結束那幾年。

話說一九五一年的五月二十八日,一群台籍日本兵的家屬向台灣省政府等各相關機關提出請願,這是台籍日本兵家屬經過六年的奔走蒐集資料後,所採取的第一次有計劃的自力救援行動。

二次大戰期間,台灣人被日軍強征到南洋各地服役的,在戰後雖然大部分已被遣回,但是,一九四六年、四七年被英、澳、荷軍事機關以『戰犯』罪名,囚禁在南洋各地盟軍集中營的尚多達三、四千人,他們都受到非人待遇,絕大多數遭到處死、凌虐致死、病死、餓死。

許多家屬希望中國國民黨政權協助尋找,卻一直沒有下文。屏東有一位叫做張安靜的老先生,自一九四六年起即為這件事到處奔走求援,歷經兩年,得到的只是中國國民黨政權虛應故事的公文旅行。

在此期間,中國國民黨政權除了敷衍之外,竟然假惺惺、奸巧地由「省民政廳」,於1947年10月公布一個笑死人的數字,指稱:「調查日治時代被徵服役人民傷亡人數如下:彰化市193人,受傷28人,失蹤40人。台南市死亡202人。屏東市死亡114人,失蹤101人。台北市354人,受傷3人,失蹤25人。其他縣市尚未具報。」這個消息發布後,就不見後續。

事實上,『台灣青年文化協會』當時手上所掌握的「台籍戰犯」已經達到三萬名。根據英國、澳大利亞及日本方面的調查,光是滯留在新幾內亞一地的台灣人(含台籍日本兵),就有七千多人。

事隔二年,後來,因為有一位台北籍的張明順獲得一位好心的荷蘭人救援,一九四九年由日內瓦的萬國紅十字會護送由南洋回到台灣,才正式公開『台籍戰犯』的下落。

然而,中國國民黨政權仍然不理不踩;一九五〇年,才由廖學義、林衡道所領導的『台灣青年文化協會』主動負擔起救援的工作,以民間的力量進行清查、家屬登記及各種交涉,中國國民黨政權的外交部卻軟弱無能,當時反而有包括英國在內的外國駐台機構主動出面協助該會。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家屬提出請願後,中國國民黨政權依舊無動於衷。同年六月中旬,『台灣青年文化協會』前往英國領事辦公室請求協助,英方答應協助調查,並且願意代家屬傳遞家書之後,中國國民黨政權的省府委員陳天順才被迫在省府例會中提出報告,卻也只做了非常有限度的討論;至於家屬透過『台灣青年文化協會』擬定的搶救辦法,中國國民黨政權根本就無能為力、無力可為。

根據調查,到了一九五一年,原羈留南洋(大部分在曼南島)的台灣人,大部分下落不明,有確實資料的一百二十一名中,除去刑滿釋放者十七名,被判處死刑處決者十四名,服刑中病死及事故死亡者四名,尚有八十六名被監禁。

一九五三年,有十二名台灣人在曼南島服刑期滿,澳洲政府直接與日本政府接洽,將他們連同一名病患遣送日本,日本政府依法釋放他們,病患則移送巢鴨監獄繼續服刑,中國國民黨蔣政權自始至尾都漠不關心。

一九五五年,又有四十多人被移往日本監獄服刑,中國國民黨政權同樣不聞不問;那一年的一月,相繼有六人刑滿,他們只好自行向日本政府抗爭,要求提供住所,否則,即不願出獄,但日本政府卻以他們已經是『外國人』為由加以拒絕,幸經東京一個有政府官員參與的團體協助,才解決了部份問題。

這些『台籍戰犯』先後被羈押在南洋群島曼南島、日本等地,呻吟於異國鐵窗之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存活的都坐滿『戰犯牢』才出獄,後來的幾十年間,更須靠自己或家屬的奔走,繼續爭取賠償。

相對於這些南洋『台籍戰犯』,戰後滯留在中國各地的數萬名台灣人、台籍日本兵,所受到的待遇也好不到哪裡。

滯留在『淪陷區』的台灣人,被當作『漢奸』,他們遭受的待遇是:被搶劫、財產被沒收、清算;青島、廣州、北平等地都設置了收容所,拘禁台灣人,必須靠台灣人團體花錢營救。

至於台籍日本兵情況更慘,過的是:『饑無食、寒無衣、居無屋、病無藥』『被欺侮、受奚落、私嘆息、偷飲淚』的日子,中國國民黨政權刻意不讓他們回到台灣,最後還須靠聯合國救濟總署的援救,才好不容易脫困。

當時,中國國民黨蔣家極權政權卻傾盡全力安排遣返在中國、台灣的日軍。經過三年之後,台灣人才逐漸不被當作『漢奸』處理,然而,在『待遣返日軍後,才派船將各地台胞運回』的原則下,台灣人仍然被當作比日軍還不如的『次殖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