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重新洗牌 延續「大聯盟政府」

友善列印版本

德國社民黨在左右為難近半年後,終於在三月初做出決定,同意與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保守派陣營再組大聯合政府,結束德國將近半年的政治不確定局面。這是德國百年老黨社民黨的最後一搏,席次大幅衰退的他們勢必要參與第三度的大聯盟執政,但是如果這次聯合執政依然讓選民感受不到社民黨的力道,甚至再度被譏為「梅克爾的橡皮圖章」,恐將失去德國人民支持。

德國是典型的內閣制政黨政治的國家,國會選舉後,由多數政黨組內閣,這是政府內閣成立的基礎。但是德國在去年九月舉行國會大選後,新的國會議員早已上任,卻遲遲無法產生過半的執政聯盟可以執政,導致近半年時間,德國只有舊朝的內閣,沒有新的內閣閣員,也就沒有新的政府。內閣未形成前,是由前朝的內閣留任,留守內閣,不被允許決定國家重大政策。

走過近半年的紛擾,社民黨在三月四日由社民黨黨員大會會員投下六十六%贊成社民黨與基民/基社黨聯合執政的贊成票,完成大聯盟執政票決,終讓全國鬆了一口氣,今後德國政府才能重新執政組閣,執政聯盟正式上菜,形成定局,這也代表德國毋須再舉辦重新大選。

社民黨愕然退出到積極挺進

這次德國聯合政府坎坷多舛,極右派在大選奪得將近七分之一的選票,讓其他各黨派組閣聯盟時,除了顧及自己黨派的利益,更需考慮全國非極右派的聯合團結,共同排除極右派參與執政的可能。

但是,社民黨在前四年與基民黨/基社黨大聯盟執政中,根本毫無特色,只是當梅克爾的橡皮圖章,選民看不到左派的牛肉,對難民大量入境,社民黨只是跟著梅克爾走,對難民湧進沒有提出身份識別等登記的嚴格管控,是造成社民黨慘敗的原因。大選後社民黨才拿到20%的選票,幾乎要被選民掃成小黨而消失,中間左派的勢力顯然不保,舒爾茲身為黨主席,為振新社民黨,開票後馬上激烈喊出,「絕不和基民黨組閣聯合執政」,可惜他喊的時機完全不對。

如果舒爾茲是在大選開票之前喊,或許還有人相信他們想要聯合左派執政的決心,選民基於社會福利的需求,還會給他們多一些支持。但他不與基民黨聯合執政的說法,是在選後開票才說,這代表社民黨原本就只想投機保有執政,對於自己保障弱勢的理念早已放棄,大選開票後,社民黨知道被選民放棄後,才提出「不執政說」,這樣的態勢,根本無法說服選民他們有改革的誠意。

牙買加聯盟不成 社民黨左右為難

而大選後,上次被排除於國會外的自由民主黨FDP,拿下超過綠黨的11%選票,原本雄心勃勃地要與基督教民主黨CDU及綠黨執政,但最後又礙於與綠黨政策及難民議題和其他政黨爭議太大,自民黨不願再與他黨妥協協商,自行宣佈退出協商,牙買加顏色的聯合執政宣告破局。而聯合執政的燙手山芋,最後又只好落回社民黨的手中。

在政局紛亂中,德國國內其實有不少人支持「少數黨執政」的政局,也就是讓基民黨用33%的國會議員推政策,少數政府的內閣必須在不同政策上辯論,基民/基社黨必須和不同政黨合作來執政。但是這樣會形成政策的變化無法預測,不是德國國人所熟悉習慣運作的政治模式,所以德國總統史坦麥爾與梅克爾都持反對的態度。

基民黨內閣讓利也被批

這次組閣,社民黨遭到空前的阻力,支持組閣者承受年輕後輩政治人物的嚴厲批評,但是,社民黨年輕反對組閣者堅持不執政,拒絕權力的決心,被視為無視全國政治穩定,而終歸一潰。但即便是執政的基民黨,也在內部飽受黨內批評,因為在組閣談判中,梅克爾在政黨協商對內閣閣員的職務退讓太多,許多重要的內閣大臣都是別的友黨任職,她被批評為了保住總理職位,犧牲了太多了黨內當內閣閣員利益,讓利太多給姊妹黨基社黨與反覆無常的社民黨。

這次為了難民的控管,內政部部長預定由巴伐利亞邦基民黨的姊妹黨基社黨來做,因為他們要限制難民數量,協商中不好寫明在契約中,為了讓基社黨簽字,只好把主管難民事務的內政部部長職缺禮讓出來,讓基社黨黨主席到柏林實質掌控難民人數。外交與財務部長則由社民黨任內閣閣員。另外梅克爾把強力批評她的年輕後輩升做內閣閣員,也是高招,讓黨內反對人士可以掌權,既可以減少批判聲浪,還可以獲得提拔後輩的美名。

打造出有社會左派基底的政權

社民黨所簽的執政契約,因為先前湧退而再度挺進的力道夠大,也在聯合政府的契約中爭得了對家庭、勞工、退休人士與護理人力增加福利優惠的政策,社民黨更是沾沾自喜,這次的組閣沒有真正失血,而保住黨內改革的契機。

這次德國組閣,在歐洲極右派提昇勢力的同時,艱鉅完成保住弱勢福利的政策任務,確實有大時代背景的困難之處。只是在舊政黨招牌下,重新洗牌過後的德國,可否挽回退休族瀕臨貧困的窘境,就要看正在翻新的社民黨,在保守的歐洲種族主義浪潮下,他們在政策面上的使力著痕是否夠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