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醫療初心:談醫療爭議調處

友善列印版本

剛享受完與家人的難得假期,正精力充沛地準備迎接每日的醫療事務。院方在門診前拿來了一份衛生局公文,內容是一位數月前生產的產婦向衛生局申請了醫療爭議調處,衛生局來函調閱病歷並協調醫病雙方的會談時間。一瞬間,愉快的心情墜入了無底深淵。

過去與前輩醫師們聚餐時,身為產科醫師所不可避免的醫療訴訟,總是席間不可或缺的話題。彷彿是一場團體治療般的儀式,抑或是無奈的苦中作樂,長輩們娓娓道來糾紛的緣由,並耳提面命日常執業的注意事項。身為後生晚輩,我總是戒慎恐懼的記下一切,並希望這一切永遠都是備而不用。不過,這一天也終究到來。

幸運的是,我碰到的是一位理性平和的病患。不幸遇到醫療併發症的她,對於併發症的發生原因、診斷上是否延誤、以及後續能否完全痊癒有著滿腹的疑問與苦水。為了不造成醫病雙方的傷害與對立,她選擇先採取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管道,而不是直接訴諸訴訟。也讓這次醫療爭議的初體驗不那麼辛辣強烈。

仔細閱讀患者的陳情書後,對內容所陳述的心路歷程與身體不適也能感同身受。由於事發時間已是兩三個月前,為了避免記憶有所出入,便參考了病歷記載與護理紀錄,以便協調會時對陳情書中有所誤會的癥結進行說明。另外,受限於住院巡房與門診診治的時間有限,關於併發症的說明也許未臻完美。因此,也備妥了相關的中文醫學文獻以便協調會時供主持委員與醫病雙方參考,以免到時候陷入口說無憑的窘境。最後,與院內資深醫師討論事件的始末,一方面審視過程中有無未來可供改進之處,另一方面也希望協調會時能鉅細靡遺的敘述事發經過。然而,在備妥了協調會所需的資料與相關準備工作後,以為萬事俱備的同時。這次的事件才正開始發酵。

比起繁瑣的書面程序與資料蒐集,在收到公文與協調會召開的一個月間,對自我能力的質疑與疑惑,才是這段期間內心最折磨人的煎熬。

一向有著十足把握的常規手術,會因為心中的陰霾讓處置陷入猶豫不決。

雖然自詡對病患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是併發症的疑慮卻依然揮之不去。

即使臨床診斷與處置流程上沒有延誤病情,但是患者是不是依然難逃疾病的折磨。

這些負面的情緒困擾了我許久,也連帶地消磨了幾許面對孕產婦的熱情。所幸,與醫療同業間就事發過程的討論,確立了手術過程與併發症的處理沒有瑕疵,讓自己可以面對自我能力的質疑,重拾臨床處置的信心。而解鈴還須繫鈴人。這段時間,雖然其他患者不知道我正經歷著什麼,但是來自她們的鼓勵與感謝讓我停止了鑽牛角尖,慢慢振作起來,也重新加溫了我對醫療工作的熱情。在整理完自己的思緒後,一轉念也想到了這位提出醫療爭議的患者。儘管身心受到極大的不適,仍然希望以不要傷害到我的方式進行協商,而過往門診與住院的互動也非常愉快,如果只是因為一些誤會,讓這些難得的緣分與努力付諸流水實在讓人遺憾。漸漸地,除了只是面對爭議與解釋誤會,我開始想著要如何幫助這位病患。因為說不定在她提出醫療爭議調處的同時,其實也釋出了求助訊號,希望讓我知道她需要協助。因此,趕在會議召開之前,我徵詢了相關專科醫師的意見,希望在會中針對併發症的後續照顧提供患者一些建議與幫助。並且根據相關文獻,著手改進本院的醫療流程,希冀有助類似的不幸事件能不再發生。

很快地,協調會的日子終於到來。面對患者的那一刻,仍有過往互動的熟悉感。一瞬間,沉重的壓力宣洩了大半。協調會席間,雙方就爭議過程進行說明。主持的醫事審議委員為具法律背景的律師,陪同的醫師公會代表則為相關專科的醫師。委員們在協調會前皆已詳讀病歷。會中,除了要面對患者的質疑,也要回答主持委員對病歷紀錄中的疑惑。所幸事前備妥的中文醫學文獻幫了大忙,節省了解釋上所需的時間,也避免了無憑無據的疑慮。而主持委員與公會代表也以過往的協調經驗,協助病患了解併發症的不可預測性,並以專業角度評估處置上是否有不足之處。在兩造達成共識後,本次醫療爭議調解幸運地以和解收場。醫病雙方也允諾一起努力,希望能讓患者走出併發症的陰霾。

醫景(Medscape)網站在今年11月份發佈了「全美醫療訴訟調查報告」。報告中一共訪問了全美超過4000位,來自25個專科的臨床醫師,討論醫療訴訟是如何發生,以及如何影響著他們的職業生涯與家庭生活。

根據受訪者的意見,多數的醫療訴訟都來自不預期可能發生爭議的個案。超過八成的醫師在得知被告後,也都感到驚訝並且覺得這是一場沒必要的訴訟。而49%的醫師也無法回想起任何誘發訴訟的關鍵事件。多數的醫療訴訟不僅只是針對單一醫師,常常都是多位醫師同列被告。儘管未列被告,也有八成的受訪者曾被傳喚出庭作證。不意外地,外科與婦產科同列訴訟比例最高的兩個專科。所以醫療事故保險費也是最高。據統計,最常見的醫療訴訟原因依序為遺漏或延誤診斷,治療或手術併發症,以及病況不佳,分別佔31%,27%,以及24%。雖然有三成的醫療訴訟案件會在進入訴訟程序前和解,但是在進入訴訟程序後,僅僅不到兩成的案件能在一年內塵埃落定,造成受訴醫師面對訴訟案件往往呈現置之不理或是勞心勞力的兩極化態度,不僅嚴重影響受訴醫師的臨床業務,也造成醫病雙方訴訟期間極大的身心壓力。

也由於執業生涯中面對法律訴訟的機率實在太高,因此受訪醫師有高達98%的比例投保醫療事故保險。回顧訴訟對受訪醫師所帶來的影響,雖然大多表示不影響日後的醫療事務執行以及面對複雜危險病患的診治,但是更詳實的病歷記載,更謹慎的病情解釋,與更多的防衛性醫療處置,仍然佔去了臨床醫師所剩無幾的時間。最後,許多受訪醫師都希望在訴訟過程中,相關專科醫學會可以提供更多的協助,例如專業仲裁或是相關繼續教育課程。

隨著全民健保制度的開辦,民眾的醫療可近性及便利性也隨之大增,雖然有助國人的健康促進,但是醫療糾紛案件的增加也是不爭的事實。頻繁的訴訟威脅,讓許多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的醫師或是甫畢業的醫界新血,轉而投身醫學美容的領域,使得急重症照顧的人力缺口成為全民健康照顧的一大隱憂。近年來,由於生育事故救濟條例的上路,除了讓不幸遭受傷害的病患及家屬免除了曠日廢時的往來訴訟所造成的二次傷害,並獲得更迅速且實質的幫助與補償;也減少了婦產科醫師因為面對醫療訴訟所耗費的時間與投身志業的熱情。

回歸醫療的初心,為病患減緩或免除病痛的傷害是醫師不變的初衷。然而,人力有時而窮,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如果醫病雙方都能以互助互信的態度面對,並尋求理性溝通的方式解決誤會,便能攜手解決眼前的困難與傷痛。若是因為一時的誤會造成對立,除了延宕治療的黃金時機,更可能因為訴訟過程的不堪而造成醫病雙方的二次傷害。台灣俗諺有一句「先生緣,主人福」,字面上的意思是:「患者與醫生,只要有緣,患者儘管病入膏肓,醫師也有機會妙手回春。」。然而,醫病間素昧平生,投緣的關鍵其實在於雙方是否能互信互助。醫師的專業與真誠,讓患者能毫無顧忌的告知病情,提供醫師診斷所需的蛛絲馬跡;而患者的信賴與尊重,也能讓醫師不需執行防衛性醫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處置。人海茫茫,且讓我們一同守護這份珍貴的緣份,別讓一時的情緒與誤會破壞了這難得的相遇。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14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88198?src=soc_fb_171202_mscpedt_ne...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17-malpractice-report-6009206?src=s...

關鍵字: 訴訟醫療爭議醫療醫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