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想想】教育史的新里程碑:十二年國教社會新課綱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公布的十二年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堪稱台灣教育的重大變革,教育史將立下新的里程碑,對於所有參與反黑箱課綱學運的人(含筆者)來說格外有意義。

一、以台灣為主體,加深學子對在地的認識

解嚴前,所謂的「歷史教育」只是當權者的傳聲筒,「大中國意識」充斥教科書上;解嚴後,以台灣本土意識為宗旨的「同心圓史觀」才逐漸扎根於教育,加以國人「台灣人認同」漸成主流、民主化運動更加蓬勃的發展,年輕一代「台灣意識」更是穩固。然而,黨國黑手卻從未放棄對教育的反撲,前年馬政府強推大中國史觀課程引發全台高中校園串連抗爭之反黑箱課綱學運就是最鮮明的案例。這次社會新課綱將重點改為台灣近500年的歷史脈絡,一改過往大量著墨在中國史內容,並將中國史部分濃縮放於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此外,世界史也將更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這樣的修訂才能讓國家未來真正認識這塊土地的一切,「身為台灣人,應知台灣事」,老一輩的人受困於黨國枷鎖無法享有這本該享有的權利,就讓新一代的人來彌補這缺憾吧!

二、不獨尊當權者立場,以人民角度出發

過往教科書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往往一貫地站在當權者立場出發,絕大多數人民反抗暴政的事件常以負面詞彙描述,特別是在戒嚴時期,歷史教育更淪為替蔣介石洗腦造神的工具。新課綱改以人民角度出發,除了去除當權者刻意的偏頗灌輸,更是在彰顯「主權在民」價值。

三、打破威權思維,重視批判精神

過去台灣的教育充滿中國「吃人的禮教」規範,做學生的本分就只是讀書並乖乖遵守校規、服從大人命令就好,這樣的教育徒然創造出一大堆不食人間煙火的書呆子菁英而已。新修訂的社會領域教學目標除了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思辨能力外,更強調「做中學」的實踐,其首創「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更是教導學生用批判態度去看課程:比方說,學生在老師引導或自主發現下,能探討這是誰的歷史?為什麼會用這樣的觀點去描述?獨立思考是培養批判力的基礎,藉由探討不同立場的人寫出不同角度的描述,學生才能養成真正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被特定意識型態的人士牽著鼻子走,進而對不合理的現行制度勇於挑戰並促使其改變。

四、納入大量社會脈動議題,規劃探究與實作刺激學生思辨

以性別議題為例,新課綱關注「族群、性別與國家歷史」和「藝術、科技與環境的歷史」等主題,特別將「女性與政治」、「性別與社會」列為單項,探究歷史中的女性領導人、性別平等運動的發展、婚姻與家庭關係的變遷等等,配合近來火熱的婚姻平權運動,加以建中彩虹旗風波、大法官第748號同婚釋憲文等時事,學生更可從當中思辨性別平等與自由人權的真諦。最特別的是,社會科的三大分支歷史、地理、公民各科都有規劃兩學分的探究與實作選修,從學運(太陽花、反課綱等)、在地議題(原住民族權益、居住正義、轉型正義、年金改革等)到全球議題(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英國脫歐等)都可藉由史地、公民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更深入了解背後的起因與後續影響,欲積極宣揚自身理念的學生可組織公益性社團及網站,或以行動劇、投書、遊說等實際公民行動投入。

這次社會領域課綱的修訂大方向是正面的,不過也有些許地方值得再商榷:諸如將原先歷史科必修學分的八學分減為六學分,勢必影響每周該科授課時數連帶下降,若主題過於豐富恐怕面臨教不完窘境,有待教育當局與第一線教師再好好磋商規畫。

高中教育從威權走向民主,可以說是前年高中生反黑箱課綱學運帶來的深遠影響,而這樣本土、多元、進步的課綱勢必會遭到傾中、威權、保守的黨國勢力阻撓,然而,只要堅持自由民主之路,這些反動集團終將被歷史所唾棄。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