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想】女孩枕頭下面的秘密:你不知道的台灣性產業

友善列印版本

和她相處的那幾年,與其說是陪伴她成長、協助她因應生活困境,倒不如說我們是一起面對人性的脆弱和黑暗會來得更貼切。那一年她16歲,是警察查獲遭受性剝削的少女,是台灣性產業的一員。以現行法律規定來說,在台灣從事性交易、拉客或意圖媒合性交易等,都是非法的,未成年者進入性產業更是如此。而對於這群參與在台灣性產業之中的孩子,以前,我們曾叫她們雛妓、援交少女、做性交易的、傳播妹,直到105年「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修訂後,我們開始說她們是遇到困難而「遭受性剝削」,從懲罰立場轉為一種保護的態度。

她說,從開始和警察做筆錄、緊急安置的那刻起,自己的生活就像被一把推入黑洞裡飄移,常常不知身在何處、不知為何而存在。被送進安置機構後,她在一個禮拜之內胖了十公斤,因為無時不刻都在吃、吃、吃。她生動地形容,機構裡,每個孩子的衣櫃裡打開來都是偷藏的麵包—被安置了會如何?為什麼要來這裡?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太多焦慮在心裡,又不知道如何詢問,或許也不知道誰是可以相信的,於是,每個孩子都只能一直吃、吃、吃。

聽她口沫橫飛說起這段過去,對照著我們總是在新聞畫面裡看到那些面無表情的青少年,時不時懷疑他們「真的會後悔嗎?會改過嗎?」而她暴增的那十公斤體重,或許正說明了他們並非「不知反省」──那是一種不知所措的武裝反應。正是如此,我們才需要由社工進場、跟孩子一起為生命理出頭緒。

所謂頭緒,她的生命,究竟是如何走到這裡?從有記憶以來,家裡的氣氛總是不太好,她常聽著長輩們為了金錢吵鬧,更對她的父母百般刁難,嫌棄他們賺不了多少錢、對家族沒有什麼貢獻。終究,她的父母親之間也開始出現裂痕、直到離婚。就在她升上國中之後,爸爸因為一場工作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她永遠記得從學校奔跑到醫院急診室的時候,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藥水味,長輩們爭論不休,卻沒有人記得要安撫、照顧她的慌亂。

爸爸永遠不會再站起來了,聽覺、意識、器官功能一樣一樣地流失,她的世界也逐漸崩解。媽媽回到她身邊了,但其實在這個家族裡,媽媽就像大部份的台灣媳婦一樣,永遠被視為外人──親戚對媽媽仍然毫無信任。他們大聲爭奪著她的監護權該交給誰,其實只是不想讓媽媽得到爸爸的保險金。這樣的家庭圖像,就是她15歲的生活樣貌。

爸爸倒下後,必須長期住進療養院,監護權和保險金交給叔叔負責,由媽媽帶著她生活。她看膩了每個月向叔叔拿生活費的臉色,也受夠了那些噓寒問暖背後對媽媽的種種貶抑。或許很多家族都有這樣的紛爭,但多數的父母都還能在孩子前方遮風避雨,而她沒有,癱瘓的爸爸與離婚的媽媽同樣在這個家族裡沒有說話的份量,於是她必須快速地長大,才能夠處理自己的生活所需,於是家族裡人情世故、應對進退的壓力就跟午後雷陣雨一樣,直接打在她身上。

面對這一切的沉重,她只想要逃離,而媽媽自己也還在消化這些變故,又得因應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無法再多關心她的處境。母女兩人雖然每天待在同一個屋簷下,心裡卻十分疏離。青春期、對愛情的好奇與憧憬,就在這個空檔趁虛而入,成為她的生活重心。

真的這麼單純嗎?或許,那些用「叛逆」、「愛玩」、「不懂事」來描述青少年、青少女的時候,我們不明白的是,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牽動著孩子的生活。只是有些故事平淡、有些幸福、有些卻沉重到讓人喘不過氣。

那個成為她的初戀的男孩,是班上的風雲人物──她甚至常懷疑,自己怎麼會這麼幸運,可以跟耀眼的他交往。一起看電影、散步回家、逛百貨公司,那些約會的行程其實很單純,但「兩個人」的日子總是特別幸福甜蜜。然而,她其實也就是這樣開始進入了性剝削的危險中──看著男朋友需要支付兩人份的用餐、娛樂而增加的經濟壓力,她心疼地想要分攤、或許也渴望著更多有他陪伴的時光,於是她帶著為愛情付出的心情,答應了網友以約會交換金錢的邀約。

她默默地存下了幾千元,想當約會基金,但又一直找不到機會把錢交給男朋友──她猶豫著,覺得在約會的文化裡,好像比較少由女方付錢,怎麼做才不會讓男朋友覺得沒面子?直到事件曝光,到警察局做筆錄的時候,那些錢都還藏在枕頭下面,一塊錢都沒有少。

往後,她和家人、社工、諮商師、老師們,當然還有很多路要走,而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問,就算人人都曾經想要為愛情赴湯蹈火,但這樣的方式未免也太傻了吧?回到現實狀況來說,青少年在就業市場裡的確有著多重的弱勢處境—工資低廉、職業訓練不足、職災風險卻比成人高出許多。

當然這些困境沒有讓所有的青少年都進入性產業,但她還經歷了另一種困難—雖然青少年投入愛情,多數都不會被師長們支持,但她在這樣長年衝突、疏離的家庭中,又格外缺乏一個可以討論的對象。一個又一個的困境,一次又一次在師長親友的保護中被漏接,造就她彷彿是、又彷彿不是自己選擇了進入性產業。

人們總說色情行業是火坑,投入其中的人是為了金錢、為了利益、為了享受,而拋棄身而為人的最後一道尊嚴。這樣的標籤,常是遭受性剝削的少年、少女們肩膀上最沉重的枷鎖,也是一個太過片面的說法。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曾與她們站在一起,用相同的高度、角度和年齡,環顧她的生命一路走來遇到的困難。

或許方式不見得適當,但許多孩子只是想在複雜的家庭衝突裡,尋找一個不那麼難受的位置,或者接觸過愛情後,想在有限的選擇下,為自己的伴侶關係做更多付出,甚至還處在悲傷和失落的過去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都無關金錢、利益、享受,而是出於許許多多生命裡的掙扎,等待被自己與旁人理解而已⋯⋯下次,你願意換個新的角度來認識這群孩子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