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就職率?日本大學生如何面對就業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2016年5月20日,台灣正如火如荼舉行第14任總統就職典禮時,日本厚生勞動省及文部科學省亦在同一天,發表對於日本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調查;隨後,台灣媒體也跟進發布了相關消息。(台灣已羨慕!日本景氣好轉 新鮮人就職率達到97%

究竟97%的就職率代表著什麼意思?是否真的令人羨慕?而日本大學生對於就業問題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97.3%就職率的迷思

在此之前,我們需先釐清日文中,「就職希望率」及「就職率」這兩者間的差異;就職希望率指的是「畢業後有意就業的大學生人數比」,而就職率指的則是「有意就業者實際就業的人數比」。

也就是說,97.3%的就職率,代表的是有工作意願的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的人數比。

從圖1,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大學生近年就業率變化的三個重點,分別是「日本大學生就職率的穩定性」、「景氣循環影響的變化性」以及「就職活動形式的政策轉變」。

日本大學生就職率的穩定性

在2016年的數據當中,97.3%已將日本大學生的就職率推往新高點;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即便是2011年的最低點,也仍有91%的就職率。在眾多因素的揉合下,日本大學生能保有就職率的穩定性,其主要仍歸因於勞資雙方及政府促成了這般局面。

在日本「就職活動」的文化裡,大三學生開始面臨思考未來的就業問題,並參與校內外的說明會;大四則開始投履歷求職,經過不斷筆試與面試混合的循環階段,取得內定資格後,方能於春季畢業進入公司上班。也因為求職歷程漫長,政府則將調查分成10月(面試後)、12月(陸續放榜)、2月(畢業前)及4月(畢業後)四個階段。

另一方面,透過人力仲介公司於每年發表應屆畢業生就職企業的人氣排行榜,除了塑造對於企業嚮往的拉力,亦能理解大學生對於求職選擇的評估與喜好;對此,就職活動的推力與企業宣傳的拉力其帶來的就業穩定性,也引來許多人評論日本企業的保守性與缺乏開拓的精神,這也是日本大學生鮮少將創業納入生涯選項的原因之一。

景氣循環影響的變化性

2008年秋季的雷曼危機,致使全球景氣受到波及,日本亦不外乎面臨裁員及公司倒閉等問題;而在2008年春季後,日本大學生的就職率從96.9%一路下滑到2011年的91%(正值日本311大地震),對此,日本大學生又如何應對畢業後的生存姿態?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1年因受景氣循環,造成日本大學生就職希望率有遞減的趨勢外,打工兼職率(含未就業就學者)及繼續就學率則有遞增的趨勢;同時,日本文部科學省亦分析「由於近年經濟景氣,企業的錄用人數出現增加」,大學生就職希望率亦來到74.7%(2016年)成為歷年新高紀錄,這也引來後續大家對於「學歷貶值」議題的關注與討論。

就職活動形式的政策轉變

回到圖1,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2016年的調查當中,雖然整體趨勢呈遞增上升,但10月線的趨勢則呈現不增反減的現象;對此,其實與2015年日本政府發布就職活動的新政策有關。

在過去日本的就職活動中,學生從大三12月開始參與企業宣傳活動,並於隔年大四的新學期4月開始參與面試。如此一來,學生在上課期間便和大四就職活動完全重疊,影響和干擾了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因此,政府在大學校方的建議下,提出將企業宣傳活動推延至大三的3月(即將升大四),面試則推延至大四的8月,這也是為何2016年在10月線的就職率下降的原因。

然而,就職活動時程的推延,卻也引來企業端對於徵才壓力的不滿,及學生端求穩意向的不安;於是日本政府則又在2017年的求職活動中,將時程提前了兩個月。但無論如何,都難以在學校學習和企業應招中取得平衡,因為就職活動的時程始終重疊在學期中。

台灣大學生就業率:87%,不能再高了

那麼,讀到這裡,你是否也好奇台灣大學生的就職率呢?根據教育部最新的說法,畢業生首年投入職場情況不穩定,因此未公布畢業後頭兩年的資料。

而儘管如此,在教育部(2016)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中,筆者統計了「畢業生流向與薪資概況」裡最新的兩筆資料,大學生的就業率分別為87.66%(102年)及87.41%(103年),是否不約而同地呼應了,台灣大學生在網路社群中,常提及的「87分,不能再高了」,其數字中的巧合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