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體制有感的學測考生

友善列印版本

在捷運上聽見兩個16、17歲的學生說著,模擬考錯三題就沒有心中想要的級分了,同時討論著哪一科、哪一個版本錯幾題就掉一個級分。而這個話題,充斥在我生活的周遭,班上同學也常說著一樣的話,尤其是重視成績的學生們。

臺灣的教育,讓學生們執著於一題兩題的差異,斤斤計較,但卻無法普遍讓學生想去思考──面對中華民國政權現在在國際上的困境,能否自己組織出策略解決;卻無法普遍讓學生知道世界上現在最急迫的議題,並且嘗試解決或自己推估日後可能會面臨的議題。

許多學生迷惘:為何而讀書?為什麼教學現場無法引導思考並且解惑。我碰到的許多長輩,甚至認為與其思考為何讀書,還不如趕快投入唸書更實在。這樣的心態很詭譎,教育教出了學生無奈的服從精神,卻無法引導自由思考,找出心中問題的答案沒有來得比考高分重要。

歷史講義上列了表格,一欄寫著歷朝動亂、一欄舉出改革措施。我們課本中有著大量平淡的敘事知識,一個措施則大多三兩句話帶過,卻少見著重篇幅描寫分析困境與改革措施間的脈絡,以及細究策略背後成敗的原因。

考試體制讓學生明白,最重要的不是有無真知灼見,而是就算用刪去法,做再多考古題也在所不惜,只要填對ABCD就好。對學生思維養成的不用心、對學生創造力的不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在意,我們的體制,教出了許多服膺現況的庸才。

高二地理課堂上,老師分享:「大家可以發現,在產業鏈當中,高度發展的國家(像是美國)通常扮演著創新、研發的角色,這也就是他們往往能開啟產業潮流,保持領先地位,賺取產業鏈中最大利潤的原因。相較之下,臺灣大都扮演著代工的角色。所以,同學們,要加油,臺灣的未來就寄託在你們身上了。」

即便有些長輩發現了創新的重要,他們用著相同的體制:大量灌輸知識為主的方式,教育新生代,並且引頸期盼著有朝一日學生能開竅創新,卻從來不用重視思維的方式培養學生。什麼樣的體制,就容易培養出什麼特質的學生。我們現在仍用著斤斤計較、不重思考的方式教育學生。

我是高三生,明年一月考學測。我仍對這樣的體制感到疑惑,然而,我好像無從選擇,只能服膺現況了。我很害怕,害怕自己變得愈來愈題題計較,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重視做考古題的程度會高於我關心重大國際新聞的程度;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會因為自己多答對或多錯一題而有了極大的心情起伏,而這種起伏可能高過於察覺司法體制不健全之處的感受;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會忘記自己曾經有過這些疑惑,然後考了一個漂亮的級分,並且認為自己是人生勝利組、臺灣的菁英,以此為傲,並感謝體制讓我獲得利益。

至此,只好承認,我很平庸,我無法想出解決方法,也缺乏勇氣跳脫體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