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國文?台語?──大考中心為學測國文作文寫英文開會衍生的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學測國文科的作文,在規則中並未明文載明要用什麼語言作答。在這次的學測中,便有考生在引導寫作部分,使用英文來作答。到底可不可以用英文作答呢?國文科閱卷召集人表示,大考中心將開會討論,或許請人幫忙翻成中文再給分也是選項之一。然多數人似乎給了否定的答案,網民紛紛譏諷大考中心,認為這種事情不須開會討論,覺得這個人擺明來亂的,都是國文科了還用英文──「是國文科當然用中文回答啊」。也有少數人認為此舉跳脫一般思維,勇於挑戰傳統,應值得鼓勵。

不僅要解決問題更要未雨綢繆

對比於網民們的譏諷,大考中心採取比較嚴謹的態度,召開了討論會。我想重點不在於最後的分數該怎麼給,畢竟要將原先的英文文章請人翻成中文後,便不是原先的文章了:好的翻譯可以翻得文藻華麗,爛的翻譯亦可以毀了一篇優美的英文作文。分數怎麼給的問題,且留給大考中心解決,將英文翻成中文後給分似乎有失公允,但難認對於其他人有實質上權利影響的情況下,為此處分似乎亦不無不可。而大考中心固然可以在往後的考試中再行增添相關規範,但面對本件中對於規則的疏漏並不以規避的方式處理,而是坦然的面對它,值得鼓勵。並且,大考中心面對以不同語言作成的「國文作文」謹慎評估,其實對往後作文批改的基準影響甚大,更另外牽扯到所謂「國語」、「國文」的問題。

「國語」、「國文」?-Common Sense是合理的嗎?

在國文作文上,英文看起來似乎真有點「文不對題」的感覺,畢竟英文跟中文是不「搭嘎」的(不負責任Google,搭嘎似乎是江浙地區鄉土語言,不搭界-不相關的意思)。但若是以其他相對於「國語」的鄉土語言來作答呢?以閩南語、客家話寫成的文章是否可行,又是另一番論戰。使用並非漢藏語系的原住民語是否可行?脫離台灣本島範圍,金門考生使用金門閩南語、馬祖考生使用福州話,又更加脫離中華民國統治範圍,廣東話、上海話等中文,甚至是中國內部有民族在使用的滿文藏文等等,面對這些語言又究竟該如何作處理?換個角度來看,在作文中使用,雖是以「國語」寫作但使用了注音,或是使用閩南語但是用羅馬文字,又該怎麼處理?很明顯地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國語跟中文是不同的東西;第二,國語跟國文是不一樣的東西;第三,文字跟語言又是不同的東西。

我們現在所謂的國語,大家都大概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近似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然而,國語究竟是什麼?在法源上找不到一個依據,觀法規上都直接使用國語一詞,如廣播電視法第十九條二項:「外國語言節目,應加映中文字幕或加播國語說明……」、大眾運輸法第六條:「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等等,卻沒有一個法律明確指出國語究竟是什麼。國語尚且如此,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十分清楚國語為何,不致生何爭端,國語大概就是中文中的一種,似乎是可以解釋成國家語言,或是「國語」就是一種語言,這是第一個問題,不再多加討論。

然論及國文又更複雜了。國文究竟為何?這是第二個問題。實際問了幾個親友,對於國語的看法還算一致,但對於國文卻有著「用國語寫的文學」、「用中文寫的文章」等不同的解讀方式。如果說「Common Sense」是可以被接受的,在國語上沒有問題,但在國文方面連「Common」都沒有了,何來「Common Sense」之言?而只有用國語寫成的文章才能算是是國文嗎?文言文都稱得上算是國文教學的一部分了,難道方言文學算不上是國文的一種?恐怕政治及情感上又會陷入一波論戰。

第三個問題,若接受鄉土語言寫成的文章,那麼使用羅馬文字寫成的閩南語文章是否可被接受?又縱使今日考生使用了國語作答,但使用了注音,例如戶樞不「ㄉㄨˋ」,考生寫不出蠹,甚至是通篇皆使用國語的注音文字又該怎麼辦?參閱了學測與指考國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卻找不到結果。從以上這些情形來看,可見於考試規則以及法律上對於國語文的定義顯有不足。

鄉土語言vs國語-「經濟性語言」作為國文科唯一使用語言的正當性

究竟該如何解決可能所生的爭端,根本之道應推動訂定國語文之相關法規,考試規則並應清楚載明相關事項。然就個人觀點,最敏感的還是漢語系鄉土語言的使用。使用注音以及英文作答,輿論仍傾向反對,而原住民語與中文相去甚遠,雖有可能產生政治面上的爭議,先不多加討論。但若使用同屬漢語的閩南語、客家話等等,若於本案中不予使用不僅不合理,在講母語的本土化運動下,恐怕將掀起更大的波瀾。

然而,若開放閩南語、客家語之中文字方式寫作,閱卷人員並不當然具備相關語言能力,且觀現今臺灣之鄉土語言文字,教育部雖訂有一個標準,但相關文字因日常少以使用並不受人注目,其實很多發音對應的文字令人感到奇怪,作為批改之唯一標準似乎有失公允(客家語由於更少人使用,比起閩南語更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而金門地區的閩南語與臺灣地區的閩南語又不一樣,馬祖的福州話亦與閩南語不同,連找到人來批改或許都是難事。加以國文科欲考生以國語完成作文已是通常觀念,今後考試規則的增添想來亦不會脫離這個方向,應會明確要求考生以國語作答。

若國文科要求以國語作答,那為何鄉土語言不可?要解決爭議,根本之道在於國家應更加重視鄉土語言的發展。「國語」作為「國家語言」誠然已具備經濟性及實質性,幾乎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會說國語,正如同英文一般,可視為方便全國人民共同使用之語言。而國語與鄉土語言並不相斥,但實際上因為過往的國語運動,新一代會說母語的比例愈來愈少。以客語為例,根據101-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報告書,13歲以下不會說客語的比例高達41.1%,若加上會說但不流利的29.5%,新生代客家人客語口說不足的比例則高達70.6%。雖然政府不斷在推動鄉土語言,但實際上成效不彰,愈來愈多的人不會說自己的鄉土語言而只會說國語。政府應檢討現今之鄉土語言政策並為之改善,投入更多資源在相關教育上並推動鄉土語言的使用,使其問題真正被解決。當鄉土語言的問題真正被解決了,國語作為在國文科考試中能使用之唯一語言的爭議自然就少了。

全盤性思考

總結來說,就本案而言大考中心若直接不加以理會給予零分,雖然不無不可,但等同於將衍生的問題懸而未宕,甚至對往後整個國家語言政策有實質性的影響。顧及大體來看,大考中心必須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而非以笑話一般給予零分草率了事。而這件事情衍生出的問題,國家亦必須反省語言政策的不足,制訂相關法規並檢討鄉土語言政策。若遇到問題直截了當地給予一個反應而不多加思考,正如同給零分一般,便錯失了很多提前解決其它問題的機會。大考中心能夠放下預設性思考而檢視不足值得鼓勵,但更加期盼政府能從這件事情中認知整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並且更多加思考可能涉及到的領域。重新檢視國家語言政策,能讓整件事情能有更完美的結局。

關鍵字: 作文國文國文科國語學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