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就要治天下? 江院長曲解文意

友善列印版本

新閣揆就任,自秀論語功力。學而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其中「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被江院長解釋成「貧困階層不會諂媚、逢迎在權位的人,相對於富有階層的人不會驕縱」;「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被江院長解釋成「希望貧困階層能安心樂於其道,讓富有的人注意精神層面禮制與文化」

筆者以為江院長對這兩段話的解讀不但偏離春秋時代的環境,更有暗示台灣的「貧者」們要「好好樂於道,不要大吵大鬧一直抱怨」的嫌疑。

原文的「貧」、「富」指的並不是以收入高低或消費能力作為判定的兩種階層群體,而是指一個「個人」在生命中可能會經歷的兩種不同經濟狀況;考量到發問者是財力雄厚的貴族子貢,由此可知這個「個人」在當時的春秋時代中,是指有基本讀寫能力與教育程度的貴族階層(「君子」的原始意義)。相對於春秋時代廣大的農民文盲,貴族階層即使「貧困」,孔丘仍然勉勵他們要樂於道,那恰好證明了貴族階層即使「貧困」,仍然享有較多資源。

不過即使江院長對學而篇的解讀不正確,我們卻可以由此看出江院長對治理社會所抱持的想法。這當中,我們看不到政府下決心要為拉近貧富差距拿出具體辦法,只看到江院長希望貧困階層能安心樂於其道-不要天天抱怨,富有的人要注意精神層面禮制與文化-但卻不是多繳稅。如果這就是好儒的江院長所秉持的治理社會之原則,實在對不起儒學宗師孔丘。

子路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丘在此指出,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下一步要做到富足,再下一步要做到提昇素養。這個「富之」不是指讓已經富有的人拿得更多,而是指讓身處社會底層者的經濟情況能有所改善,讓整個社會一起享有最基本的衣食保障。

在雍也篇中,孔丘認為若有人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那是聖人。更遑論季氏篇中傳誦千古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些論語名句都揭露出孔丘對於治理社會的原則,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平均分配社會的資源,讓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保障。

不管是無諂樂道還是無驕好禮,這些標準所要求的對象都是封建秩序下的貴族,也就是在當時的環境中掌握比較多政經資源的人。如把這個標準拿到今日的台灣環境來看,那麼現在台灣掌握比較多政經資源的人,是否能做到無諂無驕或是樂道好禮呢?

江院長與其要求台灣的貧困階層能做到無諂樂道,還不如認真改革台灣制度,改善現存的「不均」,讓社會走向「富之」,這才是社會和諧之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