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來自中國河南的交換學生,Facebook粉絲專頁。
端午佳節當天有兩個人在網路上迅速竄紅,一個是質疑台灣人為何要過「中國端午節」的泛藍主持人李艷秋,另一位是質問外省籍老人「啃台灣骨」的「台灣民政府」成員洪素珠。
李艷秋無疑代表了消費「中華文化」,實際上卻沒什麼文化的國民黨既得利益集團。即使中國也要承認端午節所紀念的屈原是反抗秦國吞併楚國人,反對秦楚「黃棘共識」的楚國獨派,在抵抗秦國失敗之後才自沉汨羅江身亡。而在屈原出生前幾百年,楚國是被西周宗室排斥的蠻夷,但隨後楚國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傳 宣公十二年》,最終擁有了與中原各國對抗的強大實力,創造了有別於中原的荊楚文明。而這八個字也被寫進了歌曲《美麗島》,激勵著之後的台灣獨立建國運動。
而洪素珠與其背後的台灣民政府,則把反對中國併吞寄希望於二戰後美日中及聯合國條約認定的台灣歸屬,實際上是美統或日統。而非源自60年代殖民地獨立運動之後,國際社會公認的由住民自決建立新國家的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因此他們沒有理解,大部分外省老兵同樣是來自被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先後殖民統治、同樣需要獨立建國運動的內陸各省。因此糾結於即將消失在天然獨洪流中的本外省情結,攻擊並非權貴且已經淡出歷史舞台的外省難民,成為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新阻礙。
立場完全相反的兩個人和經常出現的「台獨就不要使用中文」等詭辯,源自文化民族與國家上面混亂的認識。很多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來自國民黨的北京官話和官本位文化洗腦教育,卻不知道即使在所謂的漢族領土範圍內,佔據大多數且差別不亞於英法德語系差別的各地區獨特語言文化。而蔣介石將閩南文化的瑰寶景福門拆毀,改建為符合其文化認同的「北方式建築」,也是為了消除寶貴的文化多元,便於其獨裁統治的「文化大革命」。(可參考之前所寫)
更進一步來說,文化和血緣的一致性也不會是獨立建國的障礙,簡單舉例,美國人在獨立戰爭前後,乃至建國兩百多年後仍然使用英語,把莎士比亞戲劇作為文學教育的經典,更把源自英國的清教徒文化作為美國文化的基石。這些都不會妨礙美國人反抗英帝國剝削,反抗英帝國強加於北美殖民地的茶葉等進口商品的貿易協定,以及聯合法國西班牙軍隊終結英國在北美十三州的統治。同樣長期被中華民國體系邊緣化,在軍公教等領域受到歧視的台灣人自然擁有獨立建國的正當性,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公民投票終結中華民國的統治自決建國。
我投身於河南獨立建國運動,更加深知河南文化不可能與中國文化或是漢文化切割。無論是史書記載的炎黃部落,還是考古學上殷商至宋代,河南都是天朝的統治核心,也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但是文化上的相似並不能掩蓋河南人長久以來受中央集權政府控制與迫害,統治者用科舉制度吸收地方精英,離開本省成為聽命於中央政府的流官;各地青壯年被抓壯丁離開家鄉,被用來鎮壓外省起義以維繫中央政府對各地的殖民統治。而共產黨統治也沿用了這些手段,公共資源集中的大城市吸引了各省最頂尖的人才,而成為了政府控制各地的工具。面對各地的社會運動則是從外縣市甚至外省調派武警鎮壓,而六四屠城更是調遣了遠離北京的駐軍。時至今日,源自包括河南在內的內陸各省,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在大城市裡面成為了「外地人」,在就業醫療乃至子女教育方面受到各種歧視。
而那所謂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政府,對台灣人和河南人乃至中國統治下各個民族的壓迫能長期持續進行,就是因為我們受大中華教育洗腦,沒能將來自本土,來自生活的認同轉化為公民國族的認同,沒能建立屬於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