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蔡英文的產業政策白皮書

友善列印版本

三年前,筆者曾經就台灣將會面臨到的問題向總統府提出建言,爾後另作整理寫成〈給馬總統的一封信:您所不敢面對的台灣真相〉一文,並發表在「想想論壇」。當時筆者所預見的台灣崩壞場景,如人才流失、產業缺工、財政崩壞乃至國內企業競爭力徹底消失等後果,於今日全部浮現。此刻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下一任總統不再會是馬英九,而很可能會是蔡英文。因此,筆者願意在此台灣產業發展存亡之際,提供一系列具體產業政策建議,供蔡英文候選人參酌。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到目前為止,國內仍然沒有政黨提出一個可行的挽救經濟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方案,如洪秀柱候選人,依舊停留在丟出一個她自己也未必明白的「工業4.0」空洞術語。但台灣當前需要的是,能夠挽救出口貿易衰退、強化產業體質以及找到未來發展趨勢的具體政策,方能度過難關並且向前邁進。

筆者基於前述台灣產業問題,先針對解決挽救出口貿易衰退,提出產業存活政策

眼前首要做的仍是產業存活。而筆者之所以說是「產業存活」,而非「救活產業」,是因為當前的產業發展政策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就現況來說,我們只能先設法保存命脈,轉往正確的方向走,不可能繼續往錯誤的方向前進卻能救活產業。

若具體分析,台灣近期的出口衰退實際上有表中裡三層因素。

表面因素,是因為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取代了台灣電子業,加上台灣對中國依存過高,在這波中國衰退的連動效應中所造成的。

中層因素,則是因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已經走向終點,即便是蘋果,恐怕在五年之後,也將走向落沒,這並非因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或是工程人員的科技研發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就當下來說,人類還沒想像到下一個世代的消費型態為何。從個人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小筆電、平板乃至手機,都是有著類似脈絡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依序演進,電子穿戴式裝置則是這個脈絡的終點,而且是無法取代手機的一個失敗產品世代終點。此問題的具體分析容往後提到產業演化的部分再詳述。

最裡層的核心問題,則是台灣企業沒有人才。固然台灣經濟有前述兩個問題,上述兩個問題卻是世界各國都必須面臨到的,但台灣受到的影響,顯然遠大過其他國家,這就不能用馬政府所稱的國境環境因素來自欺欺人了

其實由過去二十年台灣產業發展演進過程中就能發現,台灣企業大多數而言,是處於不需要有前瞻性策略及開創性人才就能存活的狀態,直到今日也是如此。當1990年代,台灣產業技術開始停滯,此時台灣企業選擇徹底走進中國來維持獲利,而在馬政府執政後,台灣企業在中國已經逐步失去競爭力時,則透過政府租稅、土地、外勞補助以及壓低員工薪資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從中小企業到大公司,都藉由馬英九默許的炒房風氣,以土地投資獲利來彌補其本業虧損,而這個做法的後果,也就衍生出今日高房價的嚴重問題。台灣企業或者藉由跟隨機會財的浪潮,賺取一波的獲利,而讓社會大眾忘記這些公司的本質仍然是有問題的,沒有開創性和前瞻性,如今日那些被紅色供應鏈逼得節節敗退的電子公司,或是股價持續探底的宏達電都是最好的例子。

基於上述分析,台灣企業若要存活,只能採取以下做法。

1、以最快速度,找尋可轉用替代的切入市場。具體而言,中國原本進行的產業發展和升級方向,應當是瞄準南韓,但因為中國的內部問題,致使除了電子商務外,其產業整體並無法有所提升轉變,因此只能瞄準較易模仿取代的台灣,並徹底取代、吞食台灣的產業鏈及市場來換取中國產業生存。所以可以預期,當前台灣現有的供應鏈及市場全都已經是中國的目標,而且對方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要來擊垮台灣。如果台灣企業還要保住一口氣,就必須跨公司甚至是跨產業來思考,目前世界各地還有什麼不受關注的冷門產業,或是不容易想到的新穎市場需求,是台灣廠商能夠快速切入的。比如,前進東協國家或是印度,結合台灣的電子、機械、醫材技術,出口整體性的現代化生活設備及服務。換言之,台灣企業不應再把目標放在如何於現有領域和市場勝過中國,而該是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2、透過在台的東南亞移工,加速台灣產業海外在地化。在這三到五年間,沒有意外的話,中國為解決經濟衰退問題,只能透過進一步強化擴大內需,動用國家力量,讓中國企業吞食掉目前被台企和外企掌握的市場,到時才會是各國噩夢的開始。相對而言,東協和印度已經逐漸成為新興消費大國。台灣或許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在台的東南亞移工,將移工當成我們探索東協市場或是協助行銷台灣品牌的一個媒介,讓台灣產品透過他們的幫助,變成一種「在地人喜愛的品牌」,或是透過東南亞移工開拓東南亞地區、回教市場可能的潛在需求。台灣政府在積極面對移工社會問題時,也能藉由他們幫助台灣找到新的生存據點。

3、挖角頂尖人才進到台灣。台灣當前需要的還是頂尖人才。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台灣企業的問題,就會發現到台灣企業競爭力不足、欠缺頂尖人才以及薪資環境不佳,三者是呈現環環相扣且惡性循環的狀況。台灣企業由於缺乏具前瞻眼光和開創性的人才,也因此無法在技術、行銷乃至品牌建立上突破,同時因為企業層次無法提升,企業發展性和獲利能力不足,當然也就無法提供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也無法以優渥的薪資吸引人才進來。即便找到了人才,台灣企業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舞台供其施展能力。而台灣企業之所以會缺乏頂尖人才,歸咎根本還是因為台灣企業並未將人才視為資產。當政府想盡辦法要招攬國外優秀人才或是台灣留外人才進來台灣時,卻沒意識到,如果台灣企業仍然不願意給予那些人才合理報酬時,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願意為台灣效力

若要改變台灣產業現有的困境並在技術上突破,政府只能先修改法規,讓公部門能以遠比目前高的多的薪資招募挖腳到我們所需要的人才,同時透過租稅手段,懲罰大量聘用外勞、卻吝於招募人才的上市公司,獎勵那些吸收外國優秀人才進到台灣的公司。

4、將現有對科技業的補貼轉用於投資青創事業。台灣企業目前面臨到的另外一項嚴重問題,與上一點也高度相關。正因為台灣目前企業的水準無法提升,使得台灣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才以及眾多接受大量教育資源培育的年輕勞動人口,無法真正發揮他們的能力,或是在其職位上從事著遠遠不需他們現有智識能力就能進行的工作,或是受限台灣企業內僵化的體制結構,而拖累了他們的真正競爭力,這點在電子業中尤其嚴重。若能將目前政府對於現有電子業那些鉅額的無效補助,改投資於以軟體資訊為主體的青年新創事業,透過這些新創事業快速成長,反而更有機會擴大就業需求。

5、擴大國內影視娛樂產業。過去政府在面臨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飆升時,其挽救就業率的方式常是透過舉債擴大公共建設的方式,但這樣的政策除了效果有限之外,通常也伴隨後續大量政府負債增加。在未來可預期的產業衰退狀況下,擴大內需確實仍然是必須執行的政策,但選擇正確的方向來擴增就業需求,才能有效緩解失業問題。

以筆者來看,擴大內需的投資項目,最適合的標的,正是影視娛樂產業。台灣的影視娛樂產業過去一直是華人世界的領頭羊,在整個亞洲中也佔有一席之地,直到近年來,台灣經濟衰退,連帶影視娛樂產業的投資銳減,才被南韓、中國接連超越,但台灣的影視娛樂產業仍然有相當扎實的根柢,而對於影視娛樂產業的投資,不僅能夠創造職缺,還能促進消費。尤其是在失業潮來臨時,除了中高齡員工外,首當其衝的就是畢業即失業的新鮮人以及職場新鮮人,以影視娛樂產業為中心,同時動帶資訊、文化產業,便能有效消化掉失業人口,同時擴張內需消費市場,持續帶動工作需求,甚至可能再度帶動台灣影視娛樂產業出口復興,更不會像過去舉債擴大公共建設的作法,對於挽救經濟和失業率的效果有效,卻增加公共財政泡沫化的風險。

當前其他候選人對於解決台灣產業問題所提出的政策,仍停留在空洞的口號和那些知易行難的政策(例如產業創新、轉型之類的說詞)。上述筆者所提出的這些政策,咸信能夠務實地緩解未來四年內台灣產業愈加嚴重的衰退潮。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加強台灣產業的體質。筆者將在下篇繼續提出強化產業體質的可行政策供蔡英文候選人參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