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八:分鐘人:開戰時刻

友善列印版本

「分鐘人」,這是啥,新的美國超級英雄嗎?……或許應該說是美國最古老的英雄,而且分鐘人不只一人,有成千上萬人……不打啞謎了,想知道「分鐘人」的故事,咱們還是得從前情提要開始說起。

話說華盛頓的老戰友湯瑪斯‧蓋吉來到了波士頓,擔任麻州軍事總督,這位蓋吉將軍來頭可不小,他與華盛頓是在布雷德克遠征時認識,在那場軍事大災難的一開始,法印聯軍兇猛的攻向英軍,首當其衝的正是蓋吉的擲彈兵,雙方卜一交鋒,法印聯軍的指揮官登時身亡,蓋吉部下的秩序與戰力之強可見一般。

但是稍後蓋吉的擲彈兵卻因為遭到英軍後續部隊往前衝亂陣型,而與全軍一起陷入大混亂,原本只是來當嚮導的華盛頓看不過去,挺身而出,重整英軍,把殘兵敗將安全帶出戰場。這場戰役中,蓋吉與華盛頓才華相互輝映,雙方英雄惜英雄,從此成為好朋友,書信往來不輟,一直到獨立戰爭爆發前夕友情才生變。

蓋吉是相當有能力的軍官,他甚至是輕裝步兵部隊的發明者,但是他的官運一直很差,專門接到「屎缺」,一七五八年他又遇上了一次軍事大災難,在尚普蘭湖畔的加希隆戰役(Battle of Carillon)中,他的上司詹姆斯‧阿伯孔比(James Abercrombie)無謀的命令部下直接進攻完整防禦工事中的法印聯軍,結果造成大量傷亡而慘敗,日後此役被認為是所有軍事錯誤的大全,蓋吉身為第一線攻擊部隊,也因此受傷。

戰後蓋吉馬上又接到「屎缺」,那就是蒙特婁投降英軍後的軍事總督,蓋吉馬上要處理一大堆棘手的佔領區軍政事務,好在功勞加上苦勞,終於讓他升官為北美總指揮官,從冷颼颼的蒙特婁搬家到了紐約。

在北美總指揮官任內,蓋吉可說是左右逢源,風光一時,當波士頓丟茶事件發生時,他正好與家人返回英國,所以與事件錯身而過,但是他還是躲不過擔任「屎缺」的命運,丟茶事件後,他就被指派來擔任麻州軍事總督,當他於一七七四年五月到任時,波士頓人還相當歡迎他呢,不過英國國會也同時交付他執行一連串《強制法案》的任務,於是他與殖民地人的關係急轉直下。

這幾個法案正是英國議會因應丟茶事件,試圖加強對麻州的控制而生,包括:

《波士頓港法案》,此法案勒令關閉波士頓港,直到丟茶獲得賠償,國王獲得滿意的答覆,以及秩序恢復為止。這是對波士頓人最直接的報復,意圖「殺猴儆雞」,想靠連坐所有人,去壓制激進份子,這真是個天大的壞主意,因為此令一出,本來沒參與反抗運動的波士頓人也都被趕向反抗的一方了。

《麻州政府法案》,這法案應是直接來自蓋吉的建議,蓋吉觀察美洲情勢,他認為美洲最危險的關鍵是「民主」,他擔憂美國的民主「氾濫成災」,城鎮到處有聚會所,人人都能對公眾事務發表意見,而非遵循國王命令,是反對運動的根源。在《麻州政府法案》中,將所有州政府官職,都改由總督指派(原本許多官職由殖民地議會協調擔任),同時限制城鎮聚會一年只能舉行一次,除非總督特別召開。

蓋吉以為這是釜底抽薪的辦法,不料剝奪殖民地人的自治引發眾怒,更使獨立運動擴散到麻州以外各州,原本各州對麻州事態還存有看好戲的心態,死道友不死貧道,《麻州政府法案》一出,各州人擔心自己的民主也會失去,一時紛紛揭竿而起,響應麻州的運動。

《審判管理法案》則是因應波士頓大屠殺的事後審判過程,規定如果州總督認為官員在殖民地不能受到公正審判,則可把審判地點改到別州,甚至是英國,法案中說當地證人的旅費將由政府支出,然而實務上當地人不可能離開工作遠走他鄉作證,因而引起華盛頓大怒,強烈抨擊這是操控司法,用來開脫所有濫殺官員刑責的《謀殺法案》。

此外,《駐軍法案》擴大了先前駐軍可徵用民宅的範圍,而《魁北克法案》則擴大了魁北克省(英國在法印戰爭後取得,居民以法語天主教徒為主)的領域,相對來說也就是減損了殖民地各州的發展空間,這也被視為是對殖民地的打壓。

英國本以為這些法案可以達到「反分裂」的效果,卻適得其反,這些殖民地人稱之為《不可容忍的法案》引起各州空前大團結,於一七七四年九月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其中喬治亞以外的十二州都派代表到場,會議中決議自十二月起要聯合抵制英國產品直到法案撤銷,抵制十分有效,到一七七五年,殖民地對英國進口減少了97%。

第一屆大陸會議也決議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將於一七七五年五月召開,大陸會議成為日後美國國會的雛型,第二屆大陸會議一路帶領美國經歷獨立戰爭,至一七八一年由「邦聯會議」取代,這是後話。

蓋吉眼看法案弄巧成拙,殖民地民怨沸騰,他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殖民地各市鎮與州政府因應法印戰爭,都有許多彈藥儲備,麻州的彈藥庫位於查爾斯鎮,負責看守的民兵指揮官當時並未加入獨立運動,建議應把彈藥移走以免萬一發生暴動時落入暴民手中,蓋吉同意,不料行動的消息走漏,於是提早於一七七四年九月一日行動,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把彈藥搬回了波士頓,存放於威廉堡,其間並沒有發生任何衝突。

蓋吉萬萬想不到這麼一個單純的行動也會觸怒殖民地人,移走彈藥被視為是開戰準備──不然幹嘛移走彈藥?──而過程更被無限誇大,譬如說有數十個鄉民在行動中被殺,甚至皇家海軍巡防艦活潑號(HMS Lively)還轟炸了波士頓,越傳越離譜,這件事後來被稱為「彈藥事件」(Powder Alarm)。

就在群情激憤下,「分鐘人」應運而生──麻州很多市鎮都有「分鐘人」的傳統,所謂「分鐘人」,是指在民兵之中,選出30歲以下,特別精壯的戰士,訓練成快速反應部隊,一旦有狀況發生,可以在一分鐘內就集合趕到現場,所以稱之為「分鐘人」──一七七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因應彈藥事件,殖民地人聚集在麻州的伍斯特鎮開會,會議中決議要把三分之一的民兵都改組為「分鐘人」,並且建立一個一傳十、十傳百的快速通報系統,一旦英軍又有行動,傳遞系統就由一人聯絡多人,把消息快速散播到波士頓附近所有村鎮,讓民兵快速集結。

蓋吉也立即體認到事態嚴重,他加強波士頓的防務,並立即向英國求援,他認為:「若無可避免要使用武力,必需一次就投入大量兵力,而且需要雇用外國傭兵,因為如果一開始只動用較小規模武力,無法達到嚇阻的效果,只會激發更多反抗,最後反而會損失更多人命與經費。」

而他向英國求援的信也充滿諷刺意味,他知道英國因為財政問題,不願投入太多資源,於是酸溜溜的寫道:「要是您覺得需要派1000人的話,不妨派20個來,要是您覺得100萬人才夠,不妨只派2個,(因為派這麼少人只是被民兵單方面屠殺而已,所以派越少人,死得越少)這樣您可以省下人命與經費。」最後蓋吉得到了400名陸戰隊支援。

民兵與蓋吉雙方都在積極加強防務,劍拔弩張,一場「分鐘人大戰龍蝦背」──當時英軍身穿紅色制服,人稱紅衫軍,又被稱為龍蝦背,因龍蝦是紅色的關係──的戲碼即將開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