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會圍堵年輕世代的政黨

友善列印版本

年輕世代/認同台灣/反國民黨,這一聯結是國民黨所恐懼的。

陳總統第二任期的兩顆子彈與弊案纏身,讓台灣認同陷入半停頓狀態。自信滿滿的馬英九接著就任,收押陳水扁後,便鼓吹九二共識,大步推進兩岸關係,外交休兵後的ECFA協議、開放交流與陸客,帶來和諧的氛圍與榮景。馬政府原本設想一舉翻轉台灣認同,無奈自他上任後,台灣認同卻叛逆地展開高速成長,未曾減緩。

馬總統大概做夢也沒想到,他第一任期內台灣認同比例成長8.5,竟然是陳水扁第二任期1.2的七倍!

對於這個馬政府難以接受的結果,國民黨智庫如此解讀:

⊙陳水扁的正名運動把「中國」扭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傳統的「中華民族」,造成大眾逐漸遠離中國認同、虛增了台灣認同。

⊙陳水扁把偏激的台獨意識強加編入教科書,年輕人不知不覺中產生台灣與中國為兩個國家的假象,於是直覺就不再認同中國。

具體解決方案是:宣傳及官方用語避用「台灣」而改用「中華民國」,不能直接稱對岸為「中國」而改稱「大陸」。

歸責於年輕人

如此笑話般的拙劣解讀與建議,馬英九真的付諸推行,不厭其煩親自宣導,直到第一任期結束仍不見成效,於是矛頭轉向智庫解讀的第二點結論:教育。馬總統連任,即開始所謂「導正偏差史觀,撥亂反正」的一系列鋪陳,有台灣史併入中國史、「日治」與「日據」之爭,去年一整年進展到課綱微調準備階段,歷經各種公民社團抗議後,今年初教育部強行推出課綱微調。

結果呢?第二任期比第一任期成長更快,「化獨漸統」的努力到頭來落得徒勞無功,只能眼睜睜看著台灣認同逆~風~高~飛。

去年發生了太陽花運動與九合一國民黨潰敗兩件大事,其中年輕人扮演了主要的策動角色,這讓國民黨對年輕人與婉君,有著洪水猛獸般的心理陰影。姚立明在九合一估票論證是:老一輩凋零、新一代長成的「人口替代效果」,造成選舉的懸殊結果。這更讓國民黨深信不疑:年輕世代危害了馬政權。於是九合一大選衍生出公民年齡降為十八歲的議題,法案近日在立法院被國民黨杯葛掉了。

錯誤而偏執的解讀

按照國民黨智庫的說法:台灣認同高漲是前朝的錯。但陳水扁時代又是正名、又是一邊一國,結果對台灣認同提升卻是乏善可陳,又如何會在身繫囹圄的情況下造成台灣認同高漲?最後搬弄出正名的中華民國、中國大陸的狗皮膏藥解方,不得不令人佩服。

至於姚立明的人口替代說,真有如此效力嗎?其實不用引用其他數字,上述的數字已經說明馬任內七年的台灣認同成長16.9是陳總統八年4.1的四倍,人口替代說明不了前後任總統這個巨大差異,答案是在施政:馬政府施政造成馬英九年代的板塊移動。

國族認同是一種政治態度的總和,在馬英九執政下,人們對比出「那些人」與自己在價值與文化上的不同(那些人包括兩岸政商與中國政府,或許還更多),而且威脅並剝削了我們,人們雖不懂國族認同的理論,但卻可以明確感受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台灣」,於是整個社會板塊式地向認同光譜的台灣端挪移。國民黨智庫竟沒有檢討到執政,這個對政治態度影響的最大因素。

執政不力/社會態度/認同台灣/反國民黨,這個聯結才是國民黨所真正面對的。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告訴馬總統一個答案:笨蛋!這是你的傾中和官商讓民眾覺醒的結果。

擋得住18歲公民,擋不住叛逆趨勢

去年度太陽花運動後,在台灣認同上仍是維持既定趨勢,沒有顯著突變,足證台灣社會的成熟,把這個運動視為常態,因此趨勢移動的能量不受干擾而耗散或擴大。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將政治態度轉換為行動對社會的啟示。

從馬英九執政以來,就維持對台灣認同一貫錯誤而偏執的解讀,把整體社會反彈的挪移現象推給年輕人,於是從課綱微調到杯葛十八歲公民權法案,國民黨築起高牆阻絕叛逆的年輕人危及他們的政權。

國民黨與台灣社會的距離相當遙遠,甚至說是陌生,當然年輕人的台灣認同度高,投票行為也傾向不利於國民黨,雖然我們說不出相關性有多高,直覺圍堵對國民黨有利。但別忘了年輕人有能力把政治態度轉為行動,在選舉時期影響人們的投票決定,最終國民黨短期也未必有利、長期則絕對不利。馬政權與國民黨似乎也只是延遲面對而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