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論壇編輯,1996年-2014年為新聞記者
2011年迄今,食品安全事件不斷佔據台灣媒體版面,塑化劑、香精麵包、混米,再到食用油、茶葉農藥殘留、日本輻射食品,以及久久不去的美牛、美豬議題,民眾幾乎對廠商和政府同時失去信心。無怪乎在最近一份民調中,食品安全名列媽媽們對政府的三大不滿(其他兩項為長照和托育)之一。食安涉及層面既深且廣,在台灣更是長年沈疴,政府政策該如何降低民眾疑慮並解決問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長期關心食安問題,秘書長賴曉芬在接受想想論壇專訪時表示,一連串的食安事件,當然反映出政府缺乏對策與關注,必須盡速找出解決方案;從正面來看,則可以說民眾一再「被迫」的接受食安教育,或許得以藉此建立在台灣長久被忽視的飲食文化。
從open data作起的政策建議
賴曉芬指出,主婦聯盟以非政府組織的角色,並不具備公權力,更缺乏人力物力等資源,因此目前專心在推動資訊揭露(Open data),希望政府機關與廠商都揭露更多公開資訊,讓食品成分、產地、流程與管理等更多資訊為民眾所知,然後讓食品在市場上供消費者作選擇。相對的,消費者也必須了解到,自己也得在挑選食品的過程中擔負部份責任。
如果以個人立場,賴曉芬則希望政府能夠挑起更多責任。她反對完全將要不要購買食品的責任全部丟到消費者身上,因為食安是風險問題,而民眾並不具備評估風險的能力。因此,成立一個國家級的食品風險評議委員會是必要的;這個委員會必須獨立於衛福部而直屬於行政院,以避免產官學的利益糾葛,進行所有食品(包括基改食品)標準的定義與評估。
食品安全基本上分四層管理──源頭管理、邊境管理、業者自主管理和市場稽查。賴曉芬指出,食品源頭複雜,本土業者不見得要讓你去檢查,外國業者則牽涉到台灣的外交處境,例如美牛的源頭查驗,因為赴美問題與預算,頂多一年檢查一次。在邊境管理上,政府長期以來對原料管理較鬆散,工業用、食品用沒有定義清楚,加上組織改造時海關實驗室撤掉,自廢武功,只能讓外包公司去驗,可信度堪慮。市場稽查,食藥署現在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爆發的食安事件累積經驗並處理,卻面臨人力與預算不足的問題。
賴曉芬表示,食藥署雖然被罵翻,卻也有無奈之處,人力、技術、經費都不夠,第一線壓力導致離職率高。該署的預算,雖從2011年的8.27億上升到2014年的11.06億,再到2015年的12.29億,仍嫌不足,負責食品衛生的專業人員大約只有兩百餘人,不但人數不足、大量運用替代役和派遣人力而且經驗稚嫩,玩不過商人,設備也差,連隨身攝影機這種最基本的配備,區區900萬預算都被會計部門卡了一年多,遑論其他高科技設備。如果政府有加強食安的決心,應該仿效如義大利等國家,設立專職的食安警察協助稽查,引進如電子鼻、DNA鑑識等儀器。
賴曉芬表示,食安政策就看國家願意投入多少精力和資源,以台灣目前的狀況,一定要增加人力、預算,加上資訊透明,並搭配獨立的風險評議委員會以及國家級實驗室,發展檢驗技術,才能和不法業者周旋,站在科學的基礎上和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否則,大統食用油都符合國家標準,政府根本玩不過廠商,在國際談判上,缺乏科學數據也無從和歐盟、美國競爭。在國內標準上,如果自己訂的標準(例如農藥殘留10ppm)都檢驗不出來,標準形同虛設。
食品安全是跨國界議題 也是階級議題
賴曉芬表示,目前台灣面對的問題大概可以分為食品安全和食品詐欺兩大類,標示不全或錯誤標示屬於後者,最近日本食品輸入台灣之後的換標也屬於此類(例如福島牛肉改為其他地方出產)。日本以此理由主張,食品詐欺和安全屬於兩個不同議題,要求台灣應開放五縣市產品;但食品詐欺經常和安全分不開,因此無法分割處理。
由於過去一直讓進口商自己填寫資料,抽驗量也不足,行政院這一次祭出高標準,規定所有日本進口食品都須檢附產地證明文件,且特定食品還得附上輻射檢測證明,才可以申請輸入食品查驗,勢必面臨強烈的外交壓力(最新消息,日本政府已宣稱考慮提告WTO)。
「我們面對的是複雜的糧食生產體系和國貿規則,但作為NGO,著力點實在有限,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實力似乎也難以在這方面有發揮,」她說。
關於縈繞不去的美牛、美豬議題,賴曉芬表示,看來美國豬肉的進口會因為台灣想加入TPP而擋不住,大家也都有心理準備。從產業角度來看,這也許是轉機,台灣養豬戶8000多戶,估計6000戶小型豬農會活不下去,未來有可能產生購併現象,小型農轉為大企業的代養者,大企業管代養、品管,政府較易管理。
然而,小農被消滅,只剩中型和大型,農業多樣性不見了,這會製造出階級問題。美豬進口之後,也有可能因為較為廉價,成為窮人的消費品,這還是階級問題。賴曉芬說,事實上階級問題出現在食品議題的許多環節,例如前述的資訊揭露,因為資訊的判讀和閱讀還是有門檻,所以對社會下層極為不利。最後,「就是靠錢解決問題,大家逃到有機店去」,形成有錢人才有食品安全,窮人只能靠運氣的現象。
重塑強調在地、正確的飲食文化
「食安光靠政府是作不到的,但台灣人習慣把事情丟給政府,吃藥很捨得花錢,吃東西就只注重挑便宜」,賴曉芬這麼描述台灣人在飲食上的迷思。
她說,最根本的食品安全,必須從飲食文化開始,民眾真正在意吃下肚子的是什麼東西,在意這些東西的生產過程、源頭,而不是吃飽就好。同時,飲食這件事不只在於「健康」,也和土地、生活、家人緊緊相扣,不只是科學,而是一種「倫理」,只是大家以往都未曾思考。
她說,主婦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一年來推動《綠色飲食教育基本法》,也主張「吃在地」。在地食材、食品,比較便宜,即使不健康,至少「看得到、管理得到」,得以改善。如果全國250萬人次中小學生的營養午餐能夠全面推動飲食在地化,除了照顧得到食安,背後也有一連串的連動:打造出一個市場、促進本土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使大家更加關心、呵護台灣的永續環境。
因此,土地耕作會更加友善,農業這塊餅作大之後,如果政府政策鼓勵更多人務農並有地可種,或許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以新思維改變施作方式,同時得以以此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