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設計開放日本輻射汙染地區食品入台的戲碼?

友善列印版本

日本福島核災五縣市食品闖關事件爆發,凸顯台灣相關單位管理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把關千瘡百孔,讓民眾頻頻驚呼:「這些年,我們一起吃下多少輻射食品?」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亡羊補牢的措施是立即將產品預警性下架,並且將採樣商品送原能會檢測。根據3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451件樣品皆未檢出人工放射性核種銫-134和銫-137,宣稱疑似問題產品均未超標。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四年前核災發生以來,衛福部把關能力、心態和原能會檢測輻射污染的方法、設備早就受到民眾質疑。以這次檢驗的結果,再度坐實這項質疑其來有自。

原能會在3月26日的說明當中,「採用兩階段檢測分析方法,第一階段為直接計測,將樣品直接放進檢測設備後,進行定性分析,以確認有無人工放射性核種(如:銫-134、銫-137)。若有,則執行第二階段定量分析,將原樣品進行切割、搗碎等前處理後,再裝罐放入檢測設備,以精確測定核種含量。」

進一步了解檢測過程,至今宣稱未檢出的451件樣品,不經切割或搗碎處理就直接放入儀器,進行1000秒鐘縮時量測,全數都在第一階段定性分析就獲得「未檢出」的結果,因此按照原能會的檢驗方法,根本不須進入第二階段的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在緊急與迫切的情況下、不到18分鐘的的快篩。然而目前面對福島等五縣食品偷天換日的違規事件,已經演變成影響全國民心的食安危機,應實施的是進一步的搗碎處理詳細定量作業,甚至重點重複檢測樣品、採用延長偵測時間如30,000秒及等措施,以提供管理管制的依據。怎可便宜行事,用快篩方法蒙混過關交差了事?

從2012年六月衛福部(當時的衛生署)提出「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草案,企圖一舉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134、銫137的容許值由370貝克/公斤調高為600貝克/公斤,藍綠女立委和民間團體共同召開公聽會等,阻擋此一師出無名的修正草案。台灣民眾才愕然地發現,福島災後,輻射污染食品其實已經陸陸續續飄洋過海進入台灣人的肚腹。六萬多件抽驗樣品中,檢出輻射污染的有207件,其中包括嬰幼兒食品、多件超過現行日本輻射容許值100貝克/公斤的茶類、海產。直到今天,這些半衰期可長達30年的銫汙染食品,品名、生產廠商和進口廠商等詳細資訊,衛福部仍以產品符合規定、保護廠商權益而拒不揭露。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同樣是由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所做之進口食品輻射檢測,其檢出微量輻射的結果,廠商與品名為何就可以公開?以針對各國進口乳品所作之檢測為例,我們在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的公布資料中,看到2014年10月13日的取樣分析結果,15件樣本中全都符合規定,但其中有3項奶粉產品檢出0.5貝克/公斤以下的銫─137,分別是產地紐西蘭的安怡高鈣奶粉、產地荷蘭的優生媽媽A+營養奶粉和貝氏羊奶粉。何以同樣「符合規定」但檢出數值甚至高達321貝克的綠茶粉等商品,卻無由得知任何相關產品資訊?

更可議的是,早在去年監察委員程仁宏、楊美鈴就提出「食安闕漏:日本輸台食品存輻射疑慮 國內管制標準卻太寬鬆」調查報告,促請衛福部食藥署等單位檢討改進,要求監測標準需從嚴認定輻射限量並擴增全面禁止水產品進口縣;相關管制機制,需參採歐盟要求逐批「出具檢驗合格之輻射檢測報告」等意見。歐盟在2014年已規範,出自福島等15個高風險地區相關產品,應出示日本官方證明及檢驗結果。若產地為15個污染區之外,則必須附上日本官方的產地證明。

當初食藥署對監委的報告要求置若罔聞,不但並未參照歐盟等地將管制地區從5縣擴增到15縣;一年多後,爆發重大疏失遭到立委質疑要求即刻實施官方證明,該署竟然還以日方格式研擬不及為由,想拖延到六月,同時坦承不排除逐步開放目前禁止的五縣食品輸台。

細究這四年以來衛福部荒腔走板的輻射食品管理,不得不憂心下一步,是否極有可能拿著福島等地違規食品快篩未檢出的結果,證明核電廠災後除汙成功,衛福部再度宣傳台日雙方已做嚴格把關、民眾無須擔心等話術,順勢打通福島等地食品輸台的任督二脈,全面放行輻射汙染嚴重地區的日本食品?這一周來的徹查、下架、檢驗、懲處等等動作,可別只是在全民眼前上演一齣自編自導的「捉放曹」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