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全球正在迎來一場「支付模式」的權力之爭。
過去2年來,馬政府官員一直在苦思,如何制訂「第三方支付」的法令。10月底舉辦的「遠見高峰會」上,「之初創投」的創辦人林之晨曾在台上說了一段故事。
馬政府官員為了制訂第三方支付的相關法令,找了林之晨進入總統府和一群官員開會,探討第三方支付的法令制訂方向。會中,林之晨當場詢問在座的文武百官,有誰用過Paypal或支付寶?不料,只有三個人舉手。
林之晨搖著頭反問,若研擬相關法令的中華民國官員都沒幾個使用過第三方支付的操作,如何去制訂法令?
今年的12月,是支付寶10歲的生日。換言之,台灣在第三方支付的運作上,已經晚了10年。這個支付寶,其實是仿效外國的Paypal而來。
對於傳統金融業而言,第三方支付本質上是一種破壞性創新,甚至扭轉了消費者和傳統金融體系的關係。
當前,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的團隊正在做另外一套金融體系,稱為「螞蟻金融」。螞蟻的網商銀行沒有任何的實體銀行,是一家純網絡營運的雲端銀行,而且只做小存(不超過20萬元人民幣)和小貸(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
阿里巴巴希望,螞蟻金服的開放平台是幫助金融機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從以「能力」為服務核心向以「數據」為服務核心的方向轉型,從以銷售為中心的網點服務轉型到以需求為中心的數據服務,這與當年阿里巴巴在零售消費領域所做的事情如出一轍。
這就是雲端時代的「大數據」服務。阿里巴巴正在顛覆銀行業的支付和金融模式。
這種「大數據」帶來商機,賈伯斯時代下的蘋果公司早已運行好幾年。光蘋果旗下的iTunes就儲備了全球將近10億用戶資料(信用卡、銀行帳戶)。這正是apple真正的優勢實力。若再加上其他的資料庫,絕對有破10多億資料庫的能量。
然而,今年十月,蘋果公司才剛推出的Apple pay作法又和阿里巴巴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又是完全不同模式。
在Apple pay整個支付過程中,利用近場通訊(NFC)的技術和蘋果的Touch ID技術,用戶可以輕鬆完成支付;大型銀行也十分看重apple pay背後那10多億用戶的潛藏商機。
目前,蘋果已與美國運通、萬事達和Visa達成合作,並與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6家銀行達成合作。這意味,蘋果將覆蓋約80%的美國信用卡用戶。
和支付寶截然不同,Apple pay的支付方式無須透過第三方。蘋果公司為了吃下整個行動支付的大餅,蘋果精明保留傳統支付產業鏈的格局,尊重既成事實,但要求利益均沾。而Apple pay首先要挑戰的,正是顛覆傳統金融支付的第三方支付的模式。
中國建設銀行產品創新與管理部副總經理趙志宏曾直言:Apple Pay基於商業價值鏈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可能曇花一現,或侷限一隅的「一輸一贏」或「半輸半贏」。
他認為,Apple Pay服務不但可能衝擊協力廠商支付企業已有的支付標準,且第三方支付可能面臨被Apple Pay大量替代的風險。
跳脫技術領域,從全球的科技格局來看,目前似乎正在形成兩大網路金融陣營。一是中國以龐大人口為支撐的支付寶和互聯網金融模式(背後當然有官方支持);另一套,則是以蘋果公司為主導的網路直接金融模式。
或許可以這麼說:中美兩國正在以全新的科技能量,挾著龐大的資料庫實力,進行一場全新(網路)金融格局的權力爭霸戰。
當然,近期也有媒體傳出,蘋果正和阿里巴巴「互通款曲」,還傳出Apple pay和支付寶可能「聯姻」。
但這些風聲至今仍停留在雙方的相互放話和媒體的臆測。理論上,支付寶能夠剔除中介商,直接面對零售商。若把支付寶放在Apple Pay的支付產業鏈中,似乎找不到相應的位置。兩者模式完全不同。
再者,Apple出過幾次安全上的大紕漏,例如近日的iCloud的煽情照片。蘋果的後門安全,絕對是中國有關安全部門極為關切的問題。
有中國的科技觀察家認為,上述這些實際問題是支付寶跟Apple Pay無法合作的根本原因。尤其,支付寶若幫忙引進Apple Pay,宛如引狼入室,馬雲或中國安全部門不會犯這種錯誤。馬雲見了庫克幾面,不代表庫克就愛上了馬雲。Apple Pay想靠支付寶進入中國,不過是媒體的一廂情願。
姑且不論支付寶或Apple Pay誰輸誰贏,這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早已超脫傳統自由貿易理論的思維和觀念(這種論點是以製造業貿易為核心)。
當台灣還在爭論「我們到底是否要透過自由貿易協定,達到更開放、更自由」時,無非用傳統製造業的視角在爭辯。
殊不知,當政府官員沒幾個用過網路支付、還在苦思如何制訂相關法令時,千變萬化、超脫傳統金融的全新面貌,早已超出官員的思維想像和治理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