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老兵的經濟建言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很多學者專家對於台灣人才被中國重金挖角憂心忡忡,當然,最根本的問題就在台灣近十年來薪資非但沒有成長,還倒退到十幾年前的水準;再加上最近物價上漲,生活更加困苦,每個人都為了爭取更好的物質生活,無不戮力以赴,在這當下,有機會領更高的薪水,誰會不動心?即使離鄉背井,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台灣企業的薪資會倒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製造業外移,造成台灣工作機會大量流失,人力供過於求,薪資很自然就往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絕對不是一兩年就可以達成目標,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案去執行,那問題就一直存在,甚至於越來越嚴重。

在此,個人有一些看法,不揣淺陋分述如下:

1986年左右,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那時候也是勞工運動萌芽抬頭的年代,勞工積極爭取工資的成長,因為勞動力供不應求,很多企業為了搶勞工,都祭出獎勵措施。

筆者當時也在製造業服務,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們公司的員工,只要替公司介紹一名員工,工作滿三個月,介紹人就可以領取六千元的獎金。

針對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很多企業開始採取外移的策略,為阻止企業外移,李總統曾經呼籲企業界要「戒急用忍」,並鼓勵企業研發創新,積極轉型,李總統的政策很正確,但是很可惜的是,當時有一個政策是跟積極研發企業轉型背道而馳的,那就是大量引近外勞。

當時,我服務的公司也響應政府的政策,積極投入研發,當時政府有獎勵措施,企業的研發費用可以用來減稅,因此公司推動起來特別積極。可是這個時間並不長久,因為就在政府開放外勞之後,公司的策略馬上改變,開始大量採購生產設備,利用外勞大量生產,研發創新的工作就暫時擺在一旁,唯一的目標就是追求產量。

因為有了大量的外勞,本國勞工團體爭取權益的優勢頓失所恃,薪資、獎金、福利等等,從此得不到企業主的重視,因為企業主有了外勞當靠山,有恃無恐。

一直到2000年之後,政府對企業外移一直漠不關心,使得更多企業移往中國,勞動市場更是供過於求,這就是今天薪資倒退十多年前水準的原因。

要改變台灣的經濟,沒有速成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有一套策略:

第一:企業轉型,逐步減少外勞的引進。因為台灣大約有八百萬勞動人口,如果台灣的企業都能轉型,放棄勞力密集的產業,那麼這八百萬勞動人口是很足夠的。這個政策應明確訂出時間表,譬如是八年或十年,最好不要拖過十年。

第二:獎勵政策應改變,目前對電子產業的減稅或免稅獎勵應予廢除,改為創新研發獎勵。不管傳統產業或電子產業,只要是在國內生產的企業,其投入研發創新的費用應給予免稅獎勵,當然,在執行方面一定要訂出明確的辦法,避免虛假情事。

第三:目前很多人認為,要吸引台商回流,要設立專區,開放更多外勞供應他們使用。其實這是短視的做法,對台灣長遠的經濟體質毫無幫助,因為需要大量外勞的產業事實上都是技術層次很低而且勞力密集的產業,應該是要予以淘汰的,怎麼要吸引它回流呢?所以這個政策絕對不可行,否則又跟產業升級背道而馳。

第四:恢復技職教育體系,高中及大學都應該有技職教育體系,高中分成一般高中及技職高中,大學則分一般科系及技職科系,在升學招生方面,一般高中生及技職高中生會針對自己的所長去選擇大學的科系。

目前很多大學辦學的目標不明確,沒有一個追求的目標,設立的科系華而不實,很多都是濫竽充數。另外,針對技職體系的高中生或大學生,政府應訂定一套辦法,要求企業提供實務訓練的機會,這樣可以讓技職生很快將所學的理論在實務上驗證,同時可以減少很多這方面的教育經費。因為在學校做十次實驗,不如到工廠看一次實務來得快又清楚。

以上這些對策須要一步步去落實,最重要的是產業一定要升級,所以研發與創新絕對要積極。

過去常有一個說法「研發在台灣,製造在國外」,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口號,筆者在製造業的經驗,研發與製造是不可能分開的,研發一定要在生產線上驗證才有時效性,所以,如果有一個企業明明在國外生產,卻申報研發減稅,很明顯那是造假,這種現象應予杜絕。

關鍵字: 勞動力製造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