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老兵論石化業明日方向

友善列印版本

〈緣起〉

筆者在1974年投入石化相關產業工作職場,退伍後參與原油煉製2年,旋即轉進石化產品製造32年生涯,退休後卻在輕油裂解最末端產品中提煉原料再利用領域服務,有生之年見證了台灣石化工業發展軌跡、也發現從業人員驚人的技術成長心路歷程、更觀察到石化企業家戰戰兢兢永續經營的決心,他們隨時在鞭策自己對國家社會責任的努力與奉獻,我等何其有幸,能夠加入石化列車為台灣關鏈產業貢獻棉薄之力。

〈見證〉

回憶畢生走過的石化職場,總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70年代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石化工業,讓許多相關科系人才得以學以致用,在這個大舞台共同為台灣新生產業注入巨大的活水與能量,造就了數以萬計的從業專業人才,讓我們許多普遍貧困的家庭,能因在努力工作及公司賺錢的互利下,大大改善生活品質,若果沒有石化工業帶來的榮景,我相信類似我的許多伙伴們,還是處在窮困的邊緣人。

〈紛爭〉

晚近台灣二大石化體系負面消息頻傳,雲林麥寮台塑工安意外、中油五輕去留及國光石化選址不當,引起媒體大量報導,直接波及石化產業變成過街老鼠的窘困,每每在電視或報紙揭露事故現場火爆場面,內心難過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曾幾何時它變成人人喊打去之而後快的產業?

過去我面對群眾處理意外事故,保持懺悔誠心檢討原因及誠信負責的心,與社區居民溝通協商化解抗爭與對立,最後還是取得諒解和平共存,在那個複雜的工業區生態留下正面的風評,無愧於社區鄉親們的期待,其實道理很簡單,有多少能力就承諾多少,也就是一個【誠】字而已。

〈石化產業存續的正面意義〉

台灣石化產業由70年代發展至今,已形成兩大體系,雲林麥寮台塑集團垂直整合的煉油及石化工業,另一為中油煉製與石化原料提供給高雄大社及林園的石化廠的泛中油體系,數十家石化上市公司與中油三、四、五輕依存成生命共同體。

石化工業除基本技術購自國外,其周邊產業有細部設計、設備建造安裝維護、生產機器控制與操作,所需的工業人才包括有化學、化工、電機、機械、土木、環安及行政各階層人員,單一大型石化廠其從業約150~300人,資本額約30~100億,其營業額以目前售價約60~300億,其產品使用層面包括民生工業用品、電子科技產品,與日常生活用品已到無法脫勾,如果把石化產業趕走仰賴進口供應,大家試著閉上眼睛去冥想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境?

或許大家也可建議石化工業可全部移到台灣境外生產,我知道的是即便中國或東南亞國家不會把輕油裂解廠開放給他國使用,如果產業再外移我們的下一代在低階產業下只有22K的宿命,這是年輕人樂意接受的殘酷事實嗎?

〈環安與經濟共存之道〉

由於生產操作技術高度成熟,台灣石化業30多年來鮮有重大意外事故,參與操作同仁也都能落實經驗傳承及充分學習,持平而論台灣各石化業營運技術都可接受公評與挑戰,一些工安小意外在所難免,這也是所有從業員需再加倍用心的地方。

石化工業在台灣如何永續經營,維繫下一代有個較優質的工作職場選擇機會,企業家、中央地方主管機關、環保團體及專家代表該要坐下來共同解決疑慮與紛爭時刻,非理性的語言暴力及似是而非的數據,都有可能讓石化工業在台灣消失,特別是當很用心的企業家有心在台灣奉獻時,一再被無情打擊時,真要是心灰意冷那將是台灣經濟永遠失落的最後一根稻草!

〈良心的建議〉

穩定中油體系石化產業活路建議:

1. 國光石化撤案似已成定局,現階段台灣不可能放棄石化產業,而大高雄地區以中油石化原料之座落在仁大及林園工業區的下游工廠約有30家,若石化產業消失其影響之巨牽涉之廣,恐非人民所樂見。

2. 目前中油乙烯原料供應量約105~110萬噸/年,根據媒體報導五輕即將於2015年停產,此乃呼應前郝柏村院長在1990年五輕動工時25年停產(?)之承諾,而五輕係在1994年3月試車完成正式供應下游廠商至2015年所謂的25年停工,真正使用時間僅20餘年與一般石化業25~30年運轉時間,其實還有些4~5年時間落差,請政府能協助下游廠商確保在2020年停工,也符合當時巨額投資的合理報酬率。

3. 未來中油新六輕在2014年商業運轉後,下游廠商之汰舊換新工程因新設備空污防制或能耗效率等提升較既有設備為佳,提請政府在有條件下給予更新工程以提高產業競爭力。

4. 持續加速推動石化產品高質化技術。

5. 大高雄地區為中油體系原料石化重鎮,維持石化廠安全操作,創造多贏是業者所要承擔的責任,石化廠的生產設備定期安全檢查及教育訓練是減少工安意外的不二法門,所有參與員工都要全力以赴固守工作崗位。

6. 建議由勞工單位主導招募篩選各廠具專業環安主管及少數專家學者,成立「石化產業聯合稽核輔導小組」,定期至各廠安檢查核及提供諮詢服務,共同打迼南部優資石化產業。

7. 主管機關應公正不阿嚴格執行法令規定之各項環保及安全要求,企業界在符合法令下之變更或異動許可,有理由要主管機關協調化解非理性之抗爭,中央很多不作為或因政黨立場甚而杯葛地方決策,其實都是讓企業家灰心的舉動,所謂的產業公平正義,不也是業主無奈的呼聲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