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敗的改革(上)

友善列印版本

中國從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一共進行幾次重要改革或革命,最後多證明失敗。問題在於他們對目標所定位的概念不清楚,結果當然頗有問題。

近代中國幾個比較有階段意義的改革或革命,例如自強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國民革命與共產革命。革命的深度、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但總的來說,都應該算是失敗。

自強運動認為只要進行物質上的革命,特別是軍事上的調整,就能成功,但在中日戰爭後證明失敗。

康梁推動的百日維新則主張進行制度改革,仿效日本明治維新,但也失敗。

辛亥革命則是要完成民族與政治革命,核心重點就是將皇帝制改為改成民主制,人民權力成為法源的最高依據,但在袁世凱稱帝之後,也就失敗了。

國民革命則是希望以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革命,三民主義,成為主導中國改革的方針。這個改革在1949年,國民黨退出中國之後,徹底宣告失敗。

中國改革運動主導權被共產黨取代之後,也進行六十年。直到最近三十年才逐漸有成效出來。很多人認為中國有希望了,因為中國終於站起來了。

但我們從兩個論點,推論中國的改革是失敗的。首先,中國政治社會的傳統封建性格非常強烈,集權、專制與相對封閉性,與以往封建時代並沒有重大差異。其次,中國目前可能達到富國強兵,這或許是自強運動的目標,但卻不是隨後幾個大型政治社會革命所宣稱的目標。

中國現在這樣的政權會有以往不一樣的評價,與其說現在的統治者能力很強,不如說某一個因素加入這個傳統國家,以致於他有現在的表現,不像以往展現的那麼衰弱,但那個因素卻是外加的,不是內生的。甚至連技術、變化型態都由外面在決定。中國如此的變化,從自身文明與社會進展的角度,還只能說是半靜態的國家、社會,不能說改革成功或文明獨力發展。現在的繁榮僅能說是虛胖,不能說中國改革成功了。

中國改革的問題,其實回到社會主義與政治學的基本爭議之中。從英國、法國發展出來的近代國家,在政治上是自由民主,在經濟上是資本主義,特別是尊重私有財產機制,乃是由下往上,由人民往政府、教會方面的重大權力調整。這種由人民掌握國家一切的特殊政經機制,我們很難推論他一定比其他體制好,但很多人經過比較後,發現他有很多優點是其他體制所沒有。假如我們宣稱的,僅是要富國強兵,那麼,全世界很多國家在戰後幾十年的努力,雖不能在國力比較上,認為他們比其他國家強,但國民生活水準的確比以往強很多,國家戰鬥力也以比以往強很多。由此推論這些國家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也不能說錯。但若要如西方國家那樣的生活形態,那就不一樣了。

西方與非西方國家的富國、強兵,最大的差別在於人民的生活。西方國家追求的是人民生活的好,而富國強兵則是那樣目的下的附產物。非西方國家則是將富國強兵當作目標,至於人民生活好不好,或許不是國家設定得很重要目標之一。這兩者差異表現在實際社會,西方近代化國家是人民的活力來主導社會經濟發展,並且創造許多可能,包括好的與壞的。然而這個社會強調的,不是好或壞,只要人民認為那是可以的,這個社會就讓他發展。非西方國家則不認為這樣的方式是好的。

有人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特色是混亂,共產、集體主義國家強調是秩序。這是很表面的觀察。西方民主國家的表現也是秩序的,這個秩序是建立在國民充分表達自己,而在有共識的法律基礎上。只要堅持法律面觀察,我們就會看到西方國家的秩序。交通規則、守法不就是秩序嗎?西方國家的特色是人民意志主導法律變化,並進而創造新法律、新秩序。

共產集體專制國家的秩序是由上而下建構的秩序關係,只要上面的意志不變,嚴苛的法律就不變,社會秩序也就不變。因此他也真的在秩序上,只是這樣的秩序僵硬。且當社會改變時,原本的新規定尚未成形,我們就看到許多奇怪的情形發生。敢闖的、有特殊關係的,走出一套法律不敢管的特權運作模式,殘害的卻是守法的、無權勢的人。阻止這樣的社會往所謂的混亂模式運作,其中之一就是減緩社會改變或進步的力量。這就是集權、極權社會展現的風格。如果無法達成,就是讓整個社會逐步進入失控狀況。(待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