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北韓: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挑戰

友善列印版本

作為「共產主義計畫經濟最後堡壘」的北韓近來似有求變企圖。仿效中國改革開放、鬆解原先由政府所嚴控的經濟管制的導入「新經濟體系」政策的消息,昨日經由《東亞日報》獨家披露出來。

據報導稱,北韓當局將大規模下放經濟主導權給各級工廠與企業,由這些生產單位管理者自行決定交易、經營與雇用規劃,甚至可直接處理海外輸出項目。已有消息通表示,近來當局已在平壤針對各級管理人才施予建立「經濟管理改善體系」的集中教育,範圍從中央擴及至地方,並將於明年1月起全面推動。

北韓一直是世界上貫徹實行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國家。事實上,在韓戰後,由政府主導經濟統制,北韓以發展重工業為優先,同時推動農民加入集體生產。當局在各級行政區建立監控體系,並指定國民的工作項目,依照年齡與勞動性質不同配給包括糧食在內的各項物資。例如,在郵局上班的職員,每天可領到約700公克的米糧,勞役較為辛苦的工人或士兵一個月則能拿到800公克。而各種民生必需物資則由政府統一分配給各家庭布票、油票等配給券向國營商店兌換。

北韓經濟在力行這樣的經濟統制後迅速恢復秩序,加上起初有源自蘇聯與中國支援,發展甚至一時優於南韓。但好景並未維持太久,隨金正日於1970年代初於北韓政壇嶄露頭角,師法中國推動如大躍進般的急躁生產活動卻未達顯著成效;外加推動對父親金日成的偶像崇拜建設浪費了過多生產力,又因過分將資源集中在發展軍需工業而排擠了民生工業,經濟狀況開始走下波。此時正值南韓的朴正熙前總統推動現代化建設,南北韓經濟進入黃金交叉後,差距越來越大。

而進入90年代,隨蘇聯等共產國家解體,北韓喪失一大經濟奧援,再加上金日成去世前後,水旱災不斷,積惡已久的經濟體系面臨危機,工廠與農事陷入停擺,糧食短缺導致飢荒,造成百萬人餓死的悲劇,之後於是出現「脫北者」為求溫飽而逃離家園。這段期間我們稱作「苦難的行軍」,北韓包括經濟、交通、社會體制幾乎都在此時崩潰。

根據南韓統計廳去年公布的資料顯示,以國民總所得(GNI)來比較,南韓為1.16兆美元,北韓則只有300億美元,經濟規模相差38倍。而隨著經濟崩盤,北韓政治領導層內遂開始出現推動經濟改革開放的呼聲。2002年,當局發表「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在堅守社會主義原則下,由政府導入小部分市場機制,重新評估配給並廢除物資兌換券制度,在當局管控下賦予工廠與企業部分自主權,並開放勞工獲取業績回饋。同時北韓幣貶值並拉抬農作物與生產品的價格,期望能使增加生產與投資,並讓勞工獲益。

沒想到貨幣貶值與拉抬物資價格卻反倒加速通膨發生,而在原物料缺乏使得荒廢的農田與工廠也未能重啟,收益也未能有效回饋於勞工,生產機制未能復原。百姓為顧及溫飽,比其回到農場或工廠工作,反而更熱衷投入市場買賣。在守舊派的批判及力行國防優先發展的基調而弱化經濟政策下,「7.1措施」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配給制度的弱化卻加速了小規模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也使得國家規制力量更為弱化。

在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上台後,北韓當局於2012年中宣布了新一項「6.28經濟改善措施」。在農場上,將合作農場分組規模從10到15名減少制4到6名、農民可獲得收成的30%;而工廠中,同時初步賦予個別企業生產、販賣與分配的決定權。這項計畫公布後,當局還選定300座工廠導入完全獨立財產制,進行為期一年的示範營運。如今傳出將大規模解除與下放經濟主導權,推測「6.28措施」已取得正面成果。

這次「新經濟體系」計畫最大不同是排除國家統制力量所扮演的角色,工廠企業將視市場情況決定生產狀況。而原先國家訂定的「義務僱用制度」也將被打破,一般職員將脫離國家成為普通工廠的營運基礎,將可激發生產意願。但相較於民眾從事買賣交易,企業也必須創造出更大的收益才能吸引百姓投入生產。

但這項計畫最大隱憂卻來自中國。由於目前中國製品已壟斷北韓近九成的商品市場,在新政策下啟動的北韓企業若要存活,就勢必與競爭力與價格條件都大幅優於北韓的中國商品競爭,這將是北韓當局導入市場要素後與排除經濟統制後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而由於目前佔有海外貿易許可並藉此獲得龐大收益的皆屬黨幹高層等特權階級,這次「新經濟體系」規劃中,直接下放海外生產與輸出權力給廠方,可能危及到這些特權階級的既得利益,最終會不會引起這些人的反彈,也是未知數。

現在北韓經濟體質相較於「7.1措施」實行的10年前已更適應資本主義的市場環境。不過從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這條路,要大幅度排除政府的統制可稱得上過激,並有可能導致局面更加混亂。面對北韓「改革與不改革都有可能讓政權崩潰」的難題,這項「新經濟體系」規劃是第三代金正恩領導層同時為拉攏民心與鞏固政權所出的下一張牌,結果如何,仍須關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