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我將開始我的印度之旅。印度這個國家,既神秘又古老,但同時也給予人很大的未來想像空間。一個有發展潛力,但又充滿過去與現在種種複雜問題與挑戰的國家。
1980年代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有很多來自印度的同學,他們的課業表現總是讓人羨慕。每年政經學院大學部前幾名的學生,總是有印度同學;宿舍中、學生分租的公寓中,常有充滿了印度香料的味道。
街邊的小店,很多是印度人經營,提供學生在生活上的必需品,我依然記得,我最喜歡每天使用的一個陶製小茶壺,就是在印度小店買的。學生找房子,仲介店的小辦公室裡,端坐的常是印度人。
來自上層階級的印度同學告訴我,她家僱用的僕人有多少,名車有多少。感覺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與我們所熟悉的台灣差很多。
India House的名稱(「倫敦的印度大使館」,因印度同為大英國協國家,故不以「大使館」Embassy為名,而以House稱之),提醒了人們英國與印度的過往歷史,我心裡也在想,英國人改變了印度什麼?又帶給了印度什麼?
開始工作後,在很多職場中,看到充滿自信的印度銀行家、會計師、律師、工程師、科學家,在美國、在歐洲、在英國、在亞洲最進步的城市中。但同時,我們也問,這些專業人才究竟代表的是印度的全部、大部份、還是一小部份?
過去的二十年,我們也看到了印度經濟的加速發展;這個人力資源豐沛,充滿了歷史文明的國家,又因為困於眾多貧窮與文盲的人口、都會化速度緩慢,導致經濟發展動能的擴張和持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印度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模式,與台灣如此的不同。在蛻變中的亞洲,在未來十到廿年,全球最具發展性,但也有著最複雜的地緣政治、區域經濟的亞洲中,台灣與印度將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台灣又要如何與印度形成一個有利的夥伴關係,這就是我們要認真體認與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