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陳雪
1 月 15,2013
「這是不義的」,談二代健保補充費
發文前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有加入工會,或自己成立公司或工作室,我會不會來寫這篇文章?也就是說,倘若我無須繳納二代健保的補充費,是不是不會這麼肉疼,我是否還會義憤填膺,覺得該寫這篇文章? 答案依然是的。 那麼,我是否可以趕緊找個工會加入,讓自己擺脫這個「被補充的族群」,就可以好整以暇地覺得「這也不關我的事」、「那還有什麼辦法」。 以往無論針對各種公共議題發言,聲援其他弱勢者,...
丁允恭
1 月 17,2013
那些蔣公們告訴我的事情
還記得,這輩子寫的第一首「新詩」,就是國小校刊上面的「蔣公頌」。當然當時對於詩的理解,就是文章每一句末尾不要加標點,直接斷行,然後充滿比較多的感嘆語氣,還有像燈塔與光明,山脈與崇高,那個時代慣用的符碼,如此這般。 登出來以後,還發現隔壁是六年級學姐寫的國父頌,心想這是因為國父大蔣公小而必須做出來的安排。彼時有彼時的社會秩序,並且我們以小學生的身份安於它。 而那時候的作文跟週記裡,...
李蔚
1 月 17,2013
南周之後,台灣能做什麼?
南方周末事件,儘管在台灣隔海觀望,照樣看得人五內俱焚。如今事件表面上平息了,但留給台灣,特別是馬英九政府的問題是嚴峻的: 面對南周事件,台灣能做些什麼? 回顧在抗議行動最火熱的期間,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文化部長龍應台,都對事件發表了談話。 王郁琦的說法是:「中華民國政府向來關切大陸新聞自由的發展,台灣方面希望大陸當局應該正視人民對新聞及言論自由的渴望,...
雨蒼
1 月 17,2013
中國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删改事件——當媒體失去自由(下)
南周事件對台灣人的重要性 相信很多台灣人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會說「沒在關注」。中國發生什麼稀奇古怪的事,與台灣何干?但是,筆者認為,這件事情台灣人該關心。為什麼?因為台灣有個在中國經商,買台灣媒體還會向國台辦報告的蔡衍明(註39)。 今天發生在南方周末的事——有良知的記者被剔除、被噤聲、被冒名,相信也曾發生在中國時報(註40)。未來,也有可能發生在蘋果日報。我們已經知道,...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廖千瑤
1 月 17,2013
從美麗灣看臺灣人的開發主義思維
整個東部地區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發展,相較於其他地區是比較保守的。我們都說台灣的發展是重北輕南,其實這句話需要檢討與反思,因為在這個命題中,「東部」不見了。 臺灣的「北」也好、「南」也好,至少在公領域中都被賦予了較多的關注,都是在論述中大量被討論的對象,但是「東部」,顯然並沒有得到這樣的注目。在「東部」這裡,生活的確比較困苦,居民必須面對嚴苛的生存挑戰,面對未來更缺乏安全感,...
李中志
1 月 18,2013
香蕉共和國裡的部長
龍應台以《野火集》在解嚴前夕躍上了知名作家的舞台,龍文對只看中央日報的讀者或 許是不小的震撼,但同時期的《人間雜誌》、《當代》、《台灣新文化》、復刊的《文星》,乃至於各黨外雜誌的寫手,都展現出比龍應台更具深 度與廣度的人文關懷與反省,只是難見容於當局與主流媒體。 所以與其說龍應台是因文崛起,不如說是她精準掌握政治轉型時所容許的最大空間, 以批判者的姿態與執政者相互為用,而取得比真正造反者、...
環境經濟
陳清泉
1 月 19,2013
水沙連的美麗與哀愁
又見BOT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剝奪與不當開發,這次受害者是美麗的水沙連。 水沙連位處集集大山以東,丹大山以西,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北,清領時期被歸為「化外生番之地」,為治外封閉地區。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水沙連劃歸諸羅縣轄。有關水沙連的地理名詞和位置文獻,首見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台灣雜記》所載。廣義的水沙行政區域涵蓋南投縣埔里鎮、竹山鎮、集集鎮、仁愛鄉、...
長平
1 月 19,2013
台灣這個境外勢力
她是誰?「南周事件」讓一句話成為流行語:「伊能靜,但伊不肯」。南方周末抗議宣傳部門強化審查,演化成一場呼籲言論自由與政治改革的社會運動,台灣藝人伊能靜在網路發出聲援,隨即被「喝茶」,被禁言。她微博解禁之後,立即亮出自己的護照,講述她曾有機會加入日本籍但決意放棄,「我想回到我的根」,做一個台灣人。 她的支持者放心了,她自己也感覺名正言順了。但是,...
彭瑞金
1 月 20,2013
臺灣文學瑰寶鍾老米壽
鍾肇政先生出生於一九二五年元月二十日,今年欣逢他八十八歲生日,人稱米壽,是肇政先生家人、親人的喜事,也是臺灣文學界的喜事。 國家有文學耆老,筆耕超過一甲子,最近一期的《鹽分地帶文學》還有鍾老的近作發表,老當益壯仍然保有創作續航力,確為國家之寶、人民之福。不過,在此群魔亂舞的時代,我們不敢期待像鍾老這樣的國之瑰寶,得到普遍的重視,...
李拓梓
1 月 20,2013
【週日想想】劇變年代中的快樂小學生
那天是星期三,之所以我還記得,是因為小學星期三都上半天課。所以我記得媽媽在睡午覺,我在檯燈下閱讀《西遊記》或者《說唐演義》之類,東方出版社那種字很多的兒童讀物,一切一如那些年前前後後平凡至極的任何一個下午,波瀾不興卻暗潮洶湧,就在我閱讀的當下,蔣經國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渡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天。 強人逝世,政壇驚天動地,當時的副總統,法定繼位者李登輝在記事簿中這樣寫: 「(...
‹
…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