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主權兩岸
林濁水
8 月 20,2013
【華山論劍】革命和建國中的感性和理性 民進黨兩岸戰略系列十一
過去我們總會在美麗的歷史故事中讀到美國的諸開國元勳fanding fathers是多麼的英雄和睿智,靠他們懷抱的啟蒙思想理性主義,以漂亮的洛克和孟德斯鳩權力分立的民主理念領導北美13邦民眾,然後既打蠃了當時世界霸主英國而獨立,又建立舉世欽佩的,成為各國效法的,由下而上的民主體制。 但是當我唸到《想想論壇》的〈【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連戴專欄中,...
政黨政治
郭秀鈴
8 月 21,2013
從「803白T送仲丘」到「818拆政府」的省思
上週日在凱道上的「818拆政府」遊行有約莫兩萬人參與,而「803白T送仲丘」遊行卻有二十五萬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想想,再想想的問題。 首先,為何一個服兵役年輕人的軍中死亡案件,比起一整個社群被強制拆除、夷平的事件更令人義憤、更有號召力?大埔事件裡有年邁的朱阿嬤在走投無路後服毒自盡,以及許多、許多的無辜村民被迫無家可歸,這是一個國家機器暴力罷凌小民的大事件,...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李政亮
8 月 28,2013
中國的政治想像與政治小說:改革與熱情(1970s/1980s)
場景回到2012年中國十八大前夕。 兩種現象同時出現在台灣:首先,關於中國共產黨高層政治人事異動的各種傳聞、流言佔據媒體版面,其次,則是專家學者們的發言,他們或許從派系政治、意識形態光譜、地方政治人物前進中央的比率甚至從具有國有企業經營者進入領導階層的比例分析可能的新領導班子及其未來走向。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從政治精英的變化看中國,...
環境經濟
黃育徵
8 月 28,2013
能源願景 2030:再生能源發展成效不彰,躉購電價的設計是「障礙」!
我們再生能源的發展政策是「玩」真的嗎? 十幾年來,政府雖然大力推廣,台灣的「替代、再生、在地」能源佔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仍然無法突破低標的 1.8%,若與人口稀少、資源同樣貧瘠的一些北歐國家相比,其佔比已達 15~20%,台灣顯然離此目標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這十幾年來的表現不禁讓人懷疑,我們再生能源的發展政策是「玩」真的嗎? 現行的躉購費率計價方式是發展再生能源的「障礙...
司法人權
林濁水
8 月 29,2013
【華山論劍】召開國是會議 進行憲政改造
1990年代是狂飆的年代,狂飆的並不只是街頭運動議場抗爭,還狂飆「修憲」。1991到2000十年間共飆了6次修憲,平均不到兩年就飆一次,真瘋狂。六次修憲主題是這樣: 一、1991,通過國會全面改選依據,終止萬年國會;二、1992,總統與國大代表任期改4年,監察院去民意機關化,3國會變雙國會;三丶1994,總統直選;四、1997,涷省,取消閣揆同意權;五、1999國大改為比例代表;六、...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8 月 30,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蒼蠅在天,神在南方
風聲已久的強打台片《總鋪師》上映後,不到一週即登上全台院線片賣座冠軍,票房迅速破億,延續超出台北票房乘以2的強片模式,大約是乘以3。 自從台片神作《海角七號》(2008)打通了台灣國產電影血脈,像是鋪設了一條台產大片常軌,以往虛無縹緲的億萬票房,已經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神秘數字,而這當然都還得靠某種台片氣勢的神秘意理。 《總鋪師》的神秘架構,自然是雄踞台灣北中南的憨人師、...
楊兆中
8 月 31,2013
梁振英的窘境與香港的困境
近日香港紛擾不斷,梁振英為首政府主動挑起民怨,跟反對派在多個議題上鬥嘴,可見梁雖已掌權卻又不懂運用權力,就像沒有實權的在野黨,卻掌控行政機器去跟敵對陣營戰鬥,結果整個政府都在忙於跟在野黨互罵,令政局不前,虛度光陰。 香港的行政長官梁振英,自去年七月上台以來,一直都受到低民調數字,低民意支持度的困擾,令他的施政處處碰壁。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梁的個人性格使然,...
Mattel
9月 02,2013
【週一想想】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
台灣的國族/國家認同議題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一直是學界熱門的議題,同時也經常是選舉時的話題。台灣在經歷李登輝民主化政策與台灣本土化潮流後,台灣人認同逐年成長;直至今日,以TVBS在2013年的調查為例,高達75%的台灣民眾自認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若以長期被視為主張統一的聯合報為例,2009年的調查也顯示,高達69%的台灣民眾自認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一般而言...
文化研究
陳思墨
9月 02,2013
國族認同是土地與生活方式的認同
我相信以下講的道理清楚明瞭,身為台灣人的市井小民都懂。但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政客一直不懂、也不用文明來說服我們,我們只好不斷地用筆桿子和文明來教育他們。 認同是身分的承認,它必定是互為主體的,是許多主體間建立的共識——也就是互相尊重、承認與接受彼此自認的身分。例如,如果美國人說台灣人是美國人,但是台灣人並不自認為是美國人,那麼台灣人就不會是美國人,因為這個身分沒有台灣人的自我承認。...
胡元輝
9月 05,2013
【時事想想】降薪可以,但不要把公視也弱化了
報載,文化部已擬出最新的公共電視法修正案,擬將公視董事長薪資調整為無給職,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個個人薪資的調整,實質上卻可能牽動公視的治理機制。此種改變若無完整的公視治理政策作為基礎,不僅毫無實質意義,甚至可能危及公視的獨立性,不可不慎。 現行公視法規定,董事長為專任有給職,董事為無給職,開會時支給出席費。換言之,整個董事會只有一人為專任,但董事會的功能與職責卻不可謂不重,...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