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音樂藝術
Join
7 月 30,2019
【聽那些女孩唱歌】平凡人的堅強——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
細數1990年代的流行女歌手,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這個名字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一首輕鬆愉悅、活潑奔放的“All I Wanna Do”,在1993 到1995年間,囊括了無數的獎項、在街頭巷尾不斷傳唱,成為世代記憶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本名雪瑞兒・蘇珊・可洛(Sheryl Suzanne Crow)的她,1962年2月11日生於密蘇里州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文化研究
Nam Quốc Văn
8 月 06,2019
【越南想想】是什麼文化基因讓越南能夠抵禦中國霸權二千年?
越南曾受古代中國直接統治一千多年(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8年),至公元939年「吳權」擊敗南漢軍隊自立為王後才奠立日後越南建立獨立王朝的開始。之後,即便中國歷代每個朝代都曾出軍攻打越南,但除少數幾次被短暫佔領外,越南總能發揮其抵禦外侮的實力將中國軍隊趕出越南。不僅如此,在二十世紀之際,越南甚至成功抵禦法國及美國的攻擊而免於再度淪為殖民地。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文化基因讓越南能夠抵禦中國霸權二千年...
文化研究
陳威臣
8 月 11,2019
【鐵份補給】連結大阪與京都的京阪電鐵
七月底因好友的作品參加門真國際映畫祭,所以多次搭乘京阪電鐵前往會場,這條連結京都到大阪的鐵道線,也非第一次搭乘,但每次都有一些感想,雖然只是一條通勤線,卻完全展現出鐵道王國的精髓。 還記得20年前,沒什麼錢的筆者,第一次要前往大阪跟京都旅遊,當時認真的研究了大阪到京都之間的鐵道,發現有一家私鐵「京阪電鐵」特別便宜,起站大阪的淀屋橋到京都出町柳,只需要四百多日幣,就選擇了京阪搭乘,...
音樂藝術
Join
8 月 12,2019
【聽那些女孩唱歌】沉淪至底之後,終能滌淨靈魂的地獄天使——麗莎.傑拉德Lisa Gerrard
炎炎溽暑,人心躁盪,些微耳語便是燎原星火,隨時準備掀起一陣陣地獄烈焰。此時此刻,更需要聆聽一些能沉澱心緒、讓人重拾靜謐與清晰思考的音樂。此時浮上耳畔的,常是4AD旗下經典名團「逝者善舞」(Dead Can Dance)的女主唱麗莎・傑拉德(Lisa Gerrard)那時而飄渺虛幻、時而低抑厚實、卻總是充滿神、靈、聖、魂的歌聲。 麗莎.傑拉德1961年4月12號生於澳洲墨爾本近郊,...
歷史書寫
馬非白
8 月 18,2019
【被遺忘的歷史】蔣經國、228、血濺嘉義火車站
嘉義在二二八事變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區,事變發生時所組成的民兵表現得最凶悍,對軍事重地的包圍戰進行得最激烈,也是最早跟中國國民黨蔣軍談和,卻是遭到蔣軍公開槍決人數最多的,尤其在蔣經國和白崇禧視察嘉義的前後幾天,蔣軍的屠殺幾乎血染了嘉義火車站廣場。 1947年三月八日,蔣介石極權政權派出精銳部隊登陸基隆,展開屠殺行動之後的隔天就宣佈戒嚴。十日起,陳儀憑藉強大軍力的靠山下令解散「...
陳康寧
8 月 22,2019
是「政治絕望」還是「絕望政治」?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內在思考
香港反送中運動從6月12日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之後,連續兩個多月以來就不曾間斷。武器裝備所帶來的各宗流血事件,包括用布袋彈擊中一名女子的眼睛、在地鐵站的密閉空間射擊催淚瓦斯彈等等,難免引發了人民對警察的仇視與憎惡的情緒,甚至用「黑警」稱之。當許多人民在怒吼「警察不是要保衛市民的嗎?為何會攻擊無辜的人民?」時,香港政府指責示威者是「暴民」,也有一些言論支持警察的武力鎮壓是服從命令、依法取締、維持安寧...
文化研究
蕭宏祺
8 月 29,2019
【男人想想】台灣男人,你好嗎?
近期以來,從德州邊境大城艾爾帕索(El Paso)沃爾瑪購物中心到俄亥俄州酒吧大規模槍擊事件,各方不論從種族、移民等議題切入檢視,這些犯罪兇手幾乎都是男人;更精準地說,是在新的社會結構下「失敗」的男性。在西方國家,男性和槍枝與暴力有著關聯性,藉由暴力展現男子氣概的男性,這些「魯蛇」槍擊事件兇手,過去多有虐待女性的紀錄;而在槍枝管制嚴格的東亞社會,不同類型的「魯蛇」似乎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從韓國、...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Nam Quốc Văn
9月 12,2019
【越南想想】為何越南中秋變兒童燈籠節?
中秋節並非中國人的專利,而是東亞漢字文化圈裡共有的文化習俗。雖然中秋節都在農曆8月15日,但各國、各地慶祝中秋節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即便同一個地方,不同時代的中秋習俗也未必一成不便。譬如,當今越南中秋節就演變成以兒童為主的節日。當今越南中秋節的習俗大致為兒童提燈籠遊街、做玩具、舞麒麟(或舞獅)、唱「鼓軍調」(Hát trống quân)、送小禮物、吃月餅及賞月等。...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19,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台灣與翻譯自始就難以分割。台灣初登世界舞台,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台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早期與歐洲文化的交流,可供研究的翻譯文本有限;清治時期的翻譯活動以原漢通譯和傳教士的翻譯為主,與清帝國其他邊陲地區差異不大。日治以降,日本既為東亞最早接受歐洲文化的重鎮,台灣也不能自外於亞洲的現代化浪潮,翻譯局勢大開,...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22,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下)
往前閱讀: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文化系統的碰撞與協商:從翻譯看台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 翻譯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因此翻譯史可以反映出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而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文化系統,就是中國、日本和美國,其次則為東亞。以下分別討論: (一)台灣與中國:不只是遺民...
‹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