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想】是什麼文化基因讓越南能夠抵禦中國霸權二千年?

友善列印版本

越南曾受古代中國直接統治一千多年(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8年),至公元939年「吳權」擊敗南漢軍隊自立為王後才奠立日後越南建立獨立王朝的開始。之後,即便中國歷代每個朝代都曾出軍攻打越南,但除少數幾次被短暫佔領外,越南總能發揮其抵禦外侮的實力將中國軍隊趕出越南。不僅如此,在二十世紀之際,越南甚至成功抵禦法國及美國的攻擊而免於再度淪為殖民地。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文化基因讓越南能夠抵禦中國霸權二千年?

中國的世界觀表現在其「五服制」的觀念上,以皇帝為中心,將周遭民族均視為落後野蠻的「東夷」、「南蠻」、「西戎」與「北狄」。由於越南位於中國南方最遠的邊境之外,也因此常被視為南蠻對待。

越南是位於東南亞的多族群文明古國。越南傳說中第一個國家名號稱為「文郎」(Văng Lang),屬於越南的「鴻龐時代」(Hồng Bàng),大約是公元前2879至前258年。接下來公元前257至前207年是由「安陽王」建立「甌貉」國(Âu Lạc)。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併吞六國、統一中原後,又繼續出兵征討「嶺南」,並在公元前214年併吞嶺南地區。秦帝國在公元前207年分崩離析後,曾為秦效命的將領「趙佗」(越南話稱做Triệu Đà)趁機會佔領嶺南並擊敗甌貉國,在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並以「番禺」(當今中國廣州)為首都。公元前111年中國漢朝「漢武帝」出兵殲滅「南越國」,並於當地設「交趾部」分為九郡。其中三郡「交趾」、「九真」與「日南」相當於現今越南的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從那時開始古代越南第一次被古代中國納入版圖;這段歷史在當今越南主流史觀中稱為第一次「北屬時期」。

在北屬時期,中國將漢字傳入越南。當時的漢字主要是用於行政與官員的文教訓練。當時推行漢字文教最有名的是交趾太守「士燮」(Sĩ Nhiếp)。在北屬前期兩百多年,越南人就算認識再多的漢字、再怎麼會讀書,終究無法謀個一官半職、分享統治權力。此外,在中國統治時期,越南也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起義是「徵側」(Trưng Trắc)與「徵貳」(Trưng Nhị)二姊妹。她們推翻漢朝駐「交趾」的太守「蘇定」,得到短暫獨立(公元後40-43)。直到吳權成功擊敗南漢軍隊第一次北屬時期才結束。

在北屬時期及封建王朝時期越南受中國的干預及影響頗大,難怪越南有名的歷史學家「陳重金」(Trần Trọng Kim 1882-1953)曾感慨那時期說:「無論大人或小孩,去學校都沒學到越南史,單只學中國史。詩賦文章也需取材中國、受中國的價值觀左右⋯⋯」。有鑑於此,歷代的越南人也從被中國統治的教訓中學得因應之道。「建立越南本土的文化與思想價值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反省與作為。譬如,越南人中的有心人士從十世紀起就開始研發「字喃」以期取代漢字。雖然最終越南是以羅馬字取代漢字,但字喃仍具有不向漢字屈膝磕頭的民族精神。雖然越南人被迫使用漢字約有二千年歷史,至今越南人仍認為漢字是中國字而非越南字。因為越南人有硬頸的越南民族認同,才能堅持其母語及文化至今而不被中國同化。關於更多越南民族精神特色之探討,讀者可參考蔣為文著《越南魂:語言、文字與反霸權》(2017成大越南研究中心策畫出版)。

就歷史發展順序來看,越南文化從北往南拓展,主要依附在三條河流流域,分別是紅河、香江與九龍江(湄公河)。紅河是越南主體民族京族(Kinh或稱越族)的民族發源地,歷代許多重要王朝都建都於此。香江是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護城河。九龍江位於越南南部,該區域原本居住柬埔寨人,約於十七世紀之後越南人逐漸大量移居到此開墾,而形成當今現況。由於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當今越南北、中、南三地各有其區域文化特色。讀者擬了解更多越南文化發展,可參閱蔣為文編《越南文化:從紅河到九龍江流域》(2019五南圖書出版)。

越南的文化有其源自內在本土的成分,也有外來經過吸收後的新興文化,因此呈現出豐富多元又有其民族主體性的特色。越南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將外來文化吸收消化後轉換成具本土色彩的文化。譬如,越南的十二生肖概念雖源自中國,但來到越南後卻用貓取代兔子。中秋節來到越南後,從全家團圓的節日變成小孩子的燈籠節。

最經典的案例可以算是河粉的越南本土化。廣東人的河粉傳到越南後變成越南式的phở,潮州人的粿條傳到越南南部後變成越南南部的美食hủ tiếu。雖然廣東河粉及潮州粿條源自中國廣東,但經過越南本土化後其烹調方式與口味已與原鄉不同而形成具有越南特色的國民經典美食。越南河粉在越南也發展出南北之差異:北部以河內為主的河粉條較軟,不加豆芽菜,常與牛肉或雞肉一起食用;南部的河粉條嚼勁較Q,常佐以豆芽菜及九層塔等香菜食用,且不限定在牛肉或雞肉,有些地方也有豬肉或海產口味的河粉。在台灣,當談及河粉時民眾都會聯想到越南的美食。由於移民來台的越南人以越南南部人居多,台灣的越式河粉多數比較像越南南部河粉口味。在法語裡甚至也直接以pho來稱呼越式河粉。這表示河粉的越南化已深受越南以外的他者認同與肯定。此外,油條傳到越南後,也遭徹底改頭換面。越南油條不僅尺寸較小,且常與河粉或其他湯類粉條一起享用,而非「燒餅油條」的吃法。

 

從越南的案例來看,越南是一個具有文化主體性與自信的民族!而這或許是當前台灣人最欠缺的民族精神。有文化主體性的民族就不會隨便相信誇大不實的「發大財」口號,也不會天真的認為與土匪簽和平協議就真的可確保生命財產的安全。台灣和越南都曾經歷過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台越之間的文化有其相似性也有其差異性。台語諺語說:「Han-chî lo̍h thô͘ m̄-kiaⁿ nōa, chí kiû ki-hio̍h tē tē thòaⁿ」(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這種骨力打拼的精神與毅力是台越文化共通的特點。台灣人若能像越南人一樣加強文化主體性與自信,必能抵禦所有的外來霸權的侵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