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蔚熱門文章
李蔚
7 月 04,2013
「民主止步」的潛台詞——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二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期望民進黨的政治領袖在面對中共時,至少應該守住「道義立場」。筆者以為的「道義立場」,就是七月一號幾十萬香港人奔走呼號而不可得的「民主價值」。 說到民主,中方學者在論壇裡的言談,很值得拿出來討論一番。謝長廷這一方的與會者,不管公開或閉門會上,都提到了台灣人民對中國專制體的抗拒。因而余克禮在開場講話時就搶先脫稿,用下頭這段話回應謝長廷: 「追求自由、民主、人權...
李蔚
9月 14,2013
鍘王金平與文化大革命
國民黨鍘王案發展到今天,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文革。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一九六六年到七五年發生在中國的政治運動,是中國人政治文明進程的嚴重倒退。而此時此刻發生在台北政壇的王金平案,從起因、運作到論述方式,卻也和中國的這場浩劫頗有相同之處。 文革的發生有遠因有近因,歷史學家各有側重觀點。但有一個廣為各家認同的說法,...
李蔚
11 月 12,2013
張懸「被台獨」背後的僵固結構
不管「張懸這個人」的歌聲多麼撫慰療癒,面對中國女學生的抗議的態度如何從容得體,都不能避免「張懸這件事」已經成為一把利劍。狠狠割開了從「APEC王張會」、「國共論壇」到「紫金山峰會」以來,共產黨和兩岸政商集團張起的一塊寫著「兩岸和平一家親」的脆弱布幕。 「 No politics tonight!」一句驚天抗議,連同後續網路上中國憤青長篇累牘的叫罵,像循著蜜糖而來的蟻群。...
主權兩岸
,
中國問題
李蔚
12 月 30,2013
【時事想想】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 愚不可及
新聞連結: 綠媒登陸? 民進黨:操縱台灣的輿論走向 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 發布共同六大倡議 「 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周日在北京開幕。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致詞時說,推動兩岸媒體新聞交流合作,可以「先易後難」,可從「要求最強烈,也相對最容易的部分」先做起,其他複雜問題可以逐步推動。 張志軍口中的「要求最強烈,也相對最容易」的部分,...
李蔚
2 月 18,2014
祭出「中華民國」能夠扭轉敗局?
早幾年在國民黨的文宣體系下,談到國共內戰歷史時經常會用到「轉進」這個字。它的意思說白了,其實就是打敗仗撤退。有人會用更戲謔的說法詮釋它:「向後轉再前進」。 當然在「轉進」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打出出人意表的戰績,例如國共內戰後期的古寧頭一戰。而某種程度,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剛剛結束的南京、上海訪問,也像是這樣一場「轉進戰」。 要評價王郁琦這趟中國行的成績,必須先確定比較的基準。...
李蔚
2 月 20,2014
王張會 被擺上的假議題的和被挪出的真議題
台灣陸委會和中國國台辦搭起「溝通平台」,應該是王郁琦訪問中國達成的具體成果之一。但有趣的是,在南京紫金山莊王郁琦和張志軍的閉門會裡,連同之後的「陸委會/國台辦」平台上,被擺上的是一個假議題,「馬習會」。而被挪走的卻是一個真議題,「兩岸新聞機構開放常駐」。 從王郁琦一踏上中國,隨行記者就在等著「馬習會」這個議題出現。一直等到最後一晚,這三個字終於不負眾望在上海和平飯店蹦出來。...
李蔚
3 月 20,2014
【時事想想】佔領立法院 人民向馬政府宣戰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什麼最後竟然會演成「佔領立法院」?是什麼樣的壓力,逼得抗議者必須以「一次總解決」的思路發起這場驚心動魄的行動? (圖:李惠仁) 做為一個第一線記者,我從頭到尾看服貿協議從無到有。換句話說,就是一路旁觀這個壓力鍋從開始充氣到全面爆發,有時甚至身處其中。 但儘管如此,當張慶忠宣布服貿協議「...
李蔚
6 月 30,2014
關起門來相互取暖──張志軍訪台現場觀察之一
標題這兩句話,是作者對張志軍這趟台灣行的總體評價。雖然中國國台辦不斷地用「三中一青」這樣的口號,希塑造張志軍此行「有所突破」、「不同以往」的輿論形象,但綜觀張志軍的行程安排和面對公眾的態度卻可以發現,中國官員「進化」的速度和程度,遠遠沒有他們被宣傳那麼超前。 或許在社區活動中心,張志軍能夠讓他身旁聚攏一批婆婆媽媽,眉開眼笑地對著鏡頭比「YA!」;又或者在托老中心,...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