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No name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 月 23,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十一:邦克丘戰役
縱觀世界歷史,適得其反的例子可說不可勝數,美國獨立的過程更是一連串事與願為的結果,一開始,英國與法國在北美洲殖民地競相擴張而發生衝突,由華盛頓在荒野中的戰鬥為引信,引爆法印戰爭與七年戰爭,然而戰後英國卻限制殖民地的擴張。 當英國因為七年戰爭的財政負擔而想對殖民地加稅,卻引發殖民地抵制英國貨物,得不償失而不得不取消大部分加稅。 英國東印度公司因殖民地人抵制英國茶改買走私茶大受打擊,...
文化研究
周盈成
1 月 21,2013
【週一想想】此生必找的10萬個樂子
至少我比經濟部長誠實:這標題就是恐嚇,絕對不是精算結果。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最近諸如「此生必遊的100個景點」、「此生必吃的500道菜」、「此生必學400道料理」、「一生一定要去的50家餐廳」、「非去不可的50家民宿」之類的書超多。而且景點有分台灣篇、中國篇或世界篇,料理有分海鮮、肉類、蔬菜或各地美食等,所以這些數字還可乘以數倍。 站在書店的架前,我不禁讚嘆,天啊,一人一生必玩之事...
歷史書寫
楊翠
1 月 20,2013
魯冰花的生命風華──閱讀鍾肇政
1925年,台灣新文學初發之際,誕生了鍾肇政,有如某種歷史徵候。 在台灣文壇,鍾肇政是一種母性的存在,他以柔韌的生命能量,安靜、沉默、蟄伏、堅定前行,在最荒寒最荒謬的時代,為台灣匍匐出一張豐美的文學地圖。 初識鍾老師,他剛入壯年,我以童少的眼睛,尾隨至今,最愛看他燦爛的笑容,溫暖,而且散發童真,歷久不老。總覺得鍾肇政的生命姿態,一如他的小說,魯冰花,路邊花,性喜陽光,匍匐茶山...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廖千瑤
1 月 17,2013
從美麗灣看臺灣人的開發主義思維
整個東部地區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發展,相較於其他地區是比較保守的。我們都說台灣的發展是重北輕南,其實這句話需要檢討與反思,因為在這個命題中,「東部」不見了。 臺灣的「北」也好、「南」也好,至少在公領域中都被賦予了較多的關注,都是在論述中大量被討論的對象,但是「東部」,顯然並沒有得到這樣的注目。在「東部」這裡,生活的確比較困苦,居民必須面對嚴苛的生存挑戰,面對未來更缺乏安全感,...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 月 16,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十:鄉民崛起——康科德‧列星頓戰役
前篇提到三名「黑暗騎士」已經把英軍出擊的訊息傳遍方圓40公里,而英軍還渾然不覺,他們從波士頓的各部隊中,抽調700人上場。出擊英軍的中層軍官,也是從各部隊的志願者中抽調出來混編,因此軍官與士兵並不互相熟悉,部隊於十點出發,一開始總指揮史密斯中校就遲到,上船時秩序亂糟糟,登岸時還被迫在及腰的海水中涉水而過,到兩點才上岸整備完成,一上岸,他們走到哪都聽到鐘響、槍響,...
文化研究
周盈成
1 月 14,2013
【週一想想】一定要這樣吃嗎?
又到了尾牙與過年的季節,一個卯起來吃的季節。其實,沒吃下去的也跟吃了的一樣驚人,甚至更有過之。 最近讀到英國作家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寫的《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跟香港作家陳曉蕾寫的《剩食》兩本書,對於一個總會把碗盤裡扒乾淨的人來說,那些根本無緣上到餐桌甚至貨架的巨量食物的浪費,真是令人抓狂。 只因長相不符標準,例如紅蘿蔔不夠直,三分之一的蔬菜水果在產地直接廢棄;...
音樂藝術
董恒秀
1 月 12,2013
交響黑金屬聽閃靈
天陰,無風,近晚,拿出冰箱裡的幾樣青菜準備沖洗。不是很喜歡作這種無聊的差事。必須有趣一點。嗯,陰寒的氣氛很適合聽閃靈。放「登基十年演唱會」CD第二片吧! 哇,洗菜時聽閃靈超過癮的! 「月光」的鋼琴編曲入耳,乾淨的琴音敲著某種神秘的月光聲,有著心跳般的抒情。接著節奏漸強,低音重重敲擊濃得化不開的黑,一聲砰然。抒情再起,緩流清清。然後砰!鋼琴結束。 沒有喘息的間隔,...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 月 09,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九:黑暗騎士─李維夜奔
前篇提到「分鐘人」,在所有分鐘人之中,最著名是保羅‧李維(Paul Revere),他最有名的事蹟就是「黑暗騎士」──在黑暗的半夜裡騎馬狂奔。 這件事原本並沒有那麼有名,而是直到一百年後的一八六一年,美國知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李維的夜奔〉(Paul Revere's Ride),刊載於《...
文化研究
,
媒體觀察
周盈成
1 月 07,2013
【週一想想】哪來那麼多結構
如何看待新聞工作者當打手的問題,在去年夏天旺中集團修理黃國昌教授而大犯眾怒時,曾有相當的爭論。我想再談一談,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還會隨時遇到,在這個不幸的媒體環境裡。 記者不配合上面指令,難道要丟掉飯碗?有人主張,為捍衛原則,不得不然;有人則認為,不該苛求作為勞方的記者,追究的重點在於整個結構、體制。這是之前爭論的主要命題,不僅在「走路工」事件,在置入行銷問題熱議時亦然。...
歷史書寫
林衡哲
1 月 05,2013
台灣自由主義的先驅——陳少廷和他的三個遺願
最近,中資是否介入台灣媒體?台灣政府是否過度傾中,危害主權等問題接踵而來,令人更加懷念陳少廷先生——台灣自由主義的先驅,我經常想起他和他的三個遺願。 1970年是台灣人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在海外有基督長老教會的四位先知黃彰輝、黃武東、宋泉盛和林宗義所發起的台灣自決運動,在最高潮時,曾有過二千人到美國華府的示威活動,這是海外台灣人出頭天運動的高潮。其中黃彰輝扮演的是思想家的角色,...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