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捌做記者,現在從事貿易佮出版。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ekaitai2015/
又到了尾牙與過年的季節,一個卯起來吃的季節。其實,沒吃下去的也跟吃了的一樣驚人,甚至更有過之。
最近讀到英國作家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寫的《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跟香港作家陳曉蕾寫的《剩食》兩本書,對於一個總會把碗盤裡扒乾淨的人來說,那些根本無緣上到餐桌甚至貨架的巨量食物的浪費,真是令人抓狂。
只因長相不符標準,例如紅蘿蔔不夠直,三分之一的蔬菜水果在產地直接廢棄;一間超市一天就丟出好幾台垃圾子車的各種生鮮或加工食品,都還美味可食,只是過了「最佳賞味」期限;客機如果延遲一兩小時起飛,原已加熱待用的300份飛機餐一口氣倒掉……這些,都是以上二書中描述的黑暗景象。同個地球的另番黑暗景象,是超過10億人營養不足。
生產食物要耗費土地肥力等許多資源,包括使用化石燃料,留下碳足跡,但當市場只考量金錢的成本效益,一切都可犧牲。無端浪費的食物成為垃圾,再一次製造環境負擔。
富裕國家的剩菜,確實不太可能再運到非洲饑童手中,但這多少就是大規模食物轉移的結果。窮國的土地用來種植銷往富國的非基本糧食作物,而不是供應該區域人民所需要的營養,且往往透過破壞環境來達成。當這樣生產出來的食物還被不眨眼地糟蹋,其不公義要再乘上幾倍吧。
曾見國內知名美食家撰文說,地球人口破70億,同時全球糧食有一半浪費掉,台灣卻還流行吃到飽;他痛批這種吃法既粗魯又浪費,更缺乏美味與食趣。
我贊同這位美食家對於浪費的關切,但姑不論他在這篇文章之前,才剛展示完在中國的滿漢全席體驗,很不協調,難道精緻講究的美食,就比較不浪費嗎?
不是的。對食材的挑剔,使得許多食材一開始就被淘汰出局;對鮮度的嚴苛要求,導致食物提前丟棄成為例行公事;高價位讓業者能把更多的浪費算進可控管的成本。只是這些,食客在精巧的擺盤裡面看不到。
葷食的浪費特別讓人難過。動物被繁殖、圈養、宰殺,或者捕撈,如果人們能珍惜也就罷了,卻有大批是直接進入垃圾堆,這一切有任何道理嗎?
在這兩本書中,台灣對於剩食的處理,例如餿水餵豬等,得到相當正面的評價,但這主要是在食物浪費過程的後端了。就全球來看,前端的浪費才是最嚴重的,台灣的實況如何,還需要更多我們自己的調查。
從制度上,我們應該有空間去改進食物從產銷、食用到剩餘處理的整個過程,減少浪費。但我更在想,心態和文化的層面呢?記得我小時候,輿論上還經常有「我們一年吃掉幾條高速公路」的警告。在那個時代,吃,被認為是應該要節約的一件事,至少「有識之士」這麼認為。
曾幾何時,追逐美食成為真正的全民運動,不只是流行,簡直被視為不可少的美德,連知識分子也多以此為尚,少有人願意掃興,出來提醒反思。
寫這篇文章時,我上Google找資料,才敲進「浪費食」三個字,跳出來的第一組詞,竟是「浪費食物 地獄」,我也不知為何會這樣,但或許還不無層層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