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教育文化
阿四
五月 26,2015
當藝文活動淪為首長廣告看板
當賴和音樂節成為許多彰化青年營造家鄉的藝文活動,我們卻在現場目睹地方首長只為露臉拍照作為個人宣傳的醜陋。 那天,彰化藝術館內響起線西孩子們充滿情感的歌聲,與農村武裝青年合作演出《白海豚之歌》,這場表演源於線西國小幼兒園老師的教育理念,老師在課堂先以《白海豚之歌》講述國光石化與海岸危機,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家鄉,進而關心這片生長的土地,小朋友感動拍下影片並透過老師聯繫,...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16,2015
【眷村想想】 在補給證通行的年代
農曆春節從台中回新竹,部分鄉下親友不了解老爸職業,他常低調謙稱「空軍仔」或「阿兵哥」。親友都很羨幕,因為每月有配給米糧,不用煩惱家人餓肚子。 每位老芋仔都有一本補給證,還有眷屬補給證,成年「大口」,小孩子「中口」或「小口」,每人每月可依「口」的份量領取米、鹽、油和麵粉配給。 所謂口就是人,一家五口即五個人,只要嬰兒出生,馬上趕辦眷屬補給證,因為每「小口」多出的米糧,...
財政金融
王思捷
五月 06,2015
【政策想想】 台灣經濟轉型來自創新,創新來自教育大革命 ──專訪王震華(上)
(台灣經濟如何振衰起弊?年輕人如何創造未來?國家又需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想想論壇近日專訪前廣達電腦總經理,現任美商傑納絲科技董事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董事王震華,以下為專訪摘要。) 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挑戰,勢必要揮別勞力密集、代工的舊模式,推動「三創」創意、創新和創業,創造新經濟模式,才能打破「悶經濟」,但是在鼓勵與促成創業的同時,人們必須了解「所有的創業者,都不是政府培養出來的」。...
撲馬
五月 04,2015
【撲馬想想】 監視器真的那麼可怕嗎?
柯文哲市長日前語出驚人,表示要用監視器抓違規停車,引起相當大的反彈,法界人士表示此舉根本沒有法源,有違法之虞。針對法界人士的批評,柯文哲強調「法律是服務人,而不是人去服務法律」,並指出被法律限制的人是「腦袋裝大便」。 對柯文哲想法的批評,不外乎是(一)監視器侵犯了民眾的隱私權,又稱資訊自決權;(二)即使國家要侵犯隱私權,也必須有法律的授權方可執行(例如監聽),用監視器抓違停並沒有法律授權...
文化研究
陳威臣
4 月 28,2015
台灣也有湯瑪士小火車
最近花蓮北埔很熱鬧,除了大批的陸客團之外,鐵道迷也非常多,不過不是來看石頭的,而是將目標鎖定在佳山基地外的一條小支線,這條全長不過1.4公里的鐵道,僅有一輛塗著橘紅藍白四個顏色的小調車機,以十幾公里的時速拖著油罐車緩慢前進,由於小巧可愛塗裝鮮豔,所以鐵道迷便戲稱他是湯瑪士小火車。 這條通往台灣中油北埔油庫的支線,自1979年通車以來,長期擔任台鐵柴油車輛的油料供應,...
文化研究
曾明財
4 月 25,2015
【眷村想想】 終身俸
四十五歲的老爸在空軍任職二十八年,於1973年申請退伍獲准,很幸運享有終身俸待遇,至今八十五歲,每個月平均有兩萬一千多元收入。 老爸資歷是從1946年算起,以「上士」退伍,他曾很不好意思的說:「算一算,領終身俸的年份,竟然比任職年資還高呢!」 老爸過去經常抨擊軍公教退休金18%高利息政策,對國民黨政府特別照顧外省老芋仔福利更忿忿不平。當年退伍時,...
書評書介
胡庭碩
4 月 24,2015
【書評書介】 我才不是什麼生命鬥士──個漸凍人的真情告白
書名:漸凍人生又怎樣 我胡庭碩,自己的人生自己扛! 作者:胡庭碩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 生命,是席推辭不了的鴻門宴;而活得燦爛,是讓自己好過點的一種選擇。 二十四歲,稚嫩如同條剛過水的毛巾,還濕漉漉地滴著青春。 若說如此年輕的我,真的能在紙上呈現出什麼,那說話的必定不是我,而是生命本身。 相信每個人一生,都被賦予了一個課題。...
司法人權
mlkj
4 月 17,2015
台灣是個完整的民主國家嗎?── 從《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民主指數來看
台灣社會內部有一股聲音,認為台灣是「過度自由、過度民主了,才會這樣吵吵鬧鬧、阻礙經濟發展(或阻礙競爭力等一百種說法)」。但筆者曾引述《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民主指數排名,說「台灣還並不是完整的民主國家」,究竟這個民主指數是怎樣產生的,而台灣又為何被認為不是完整的民主國家?這中間的落差我們又該如何解釋? 這個指數是《經濟學人智庫》收集各國資訊後所作的排名,最早一次調查是2006年,...
書評書介
顏擇雅
4 月 03,2015
我的白色恐怖
一九七九年三月,我讀小六,某日午休時間,修女把我叫出去,帶到一個密室,裡面僅有一名穿青年裝的陌生男子。教務主任說叔叔有些問題要問我,就留下我與對方獨處。 陌生男子嚴肅但不失友善,要我把名字寫給他看,然後就問我一串問題,並把一切問答都工整抄在直條本子裡。一開始是問我家裡幾人,爸爸媽媽哥哥年紀、學歷、職業,都問一清二楚。問完我家人才問起我的級任老師。 我的級任老師當時年未四十,...
全球脈動
陳怡秀
3 月 12,2015
【日本想想】 在遺忘和記憶之間書寫──震災四週年,日本依然努力著
東日本震災已屆滿四年,以外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場悲劇似乎已成舊聞,日本大致上已回到過往的步調,力拚經濟,但對當地人而言,復興與傷痛,仍是現在進行式。損壞的建築物可以再重建,匱乏的收入可以再掙錢補足,但內心的缺口,是四年時光可以治療的嗎?當人們反覆傾訴「傷痛不該被遺忘」,痛苦和恐懼究竟該被記下抑或拋去,受災者的心靈如何得到解放,仍然是日本國民全體的重要課題。...
‹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