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同志
李拓梓
11 月 10,2013
【週日想想】拒絕公共討論的一千零一種方法
1994年,我讀高中,當時同志議題開始被藝文圈討論,文青必讀的雜誌「誠品閱讀」作了一期「同性戀」主題(「同性戀」是當時的稱呼),介紹了石牆運動(Stonewall riots, 1969)、包括《孽子》和《失聲畫眉》在內,各種有名氣的同志小說,以及電影、劇場與學界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引起一股對於禁忌議題的好奇風潮。當時懵懂的我是校刊主編,決定在校刊上規劃這個主題,此舉當然引起了學校的關切,...
社會安全
江昺崙
10 月 25,2013
回應〈誰在歧視「性難民」?〉
本屆(第十一屆)同志大遊行的主題為:「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大標題沒有爭議,就是呼應第一屆大遊行「看見同性戀」的2.0升級版。但副標題「性難民」卻造成不小話題。 再加上10/13日主辦單位的座談「娛樂性用藥、BDSM(透過繩索綑綁來達到身體歡愉)及性工作者」(苦勞新聞報導〈追討情慾正義 性難民拒被看「賤」 〉),引發了同志之間的爭議,...
張童恩
10 月 24,2013
誰在歧視「性難民」?
本週六即將上場的第11屆台灣同志遊行掀起了「性難民」爭議。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網站所述,1951年的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將難民定義為:「一個不在自己原生國家的人,因為身份或信仰,導致人權遭受嚴重的迫害。因為他的政府無法或不願意保護他,使他無法或不願意回國」。 時過境遷,聯合國對難民的涵蓋範圍也更廣了。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祕書邱伊翎於想想論壇《620 世界難民日─難民保護...
沈昆賢
2 月 01,2013
個人還是集體為重?從美國公共人物出櫃談起
這一兩年來,大量歐美公共名人的「出櫃潮」─從知名的西裔歌手瑞奇馬汀到影后茱蒂佛斯特─讓世界為之驚艷。 另一方面,台灣卻幾乎未有任何公共人物公開談論性取向,只有少數人如已逝的大炳大無畏的挑戰主流價值觀。在我們貿然跳入一個二元對立的文化本質差異論調前,我們可以先想想,出櫃的政治意涵是什麼?當個人在公共場合宣布私密的性向時,所達成的是什麼政治效果?...
陳雪
10 月 20,2012
人妻日記
今天早餐吃的是咖哩麵包,早餐人每天都會帶回各式各樣的麵包,雖然是習作,卻非常好吃,她在麵包課堂上交上一些好朋友,人家問她:「結婚了嗎?」她便說:「結了。可是我是跟女生結婚的」。對方:「....」「但在台灣那不是不合法嗎?」早餐人說:「沒關係啊,我們想結婚就結婚了。」 她竟就這樣跟三個人出櫃了。完全是早董風格,簡潔,明瞭,自然。 ...
司法人權
釋昭慧
10 月 04,2012
談「情」說「愛」話「清涼」
開學以來,似乎老是繞著「同志」主題在作演講,可能與暑期主持一場同志佛化婚禮有關。上週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演講,本週在玄奘大學清涼禪學社演講,下個月則是清華大學彩虹祭講座,信箱裡還有一份世新大學的邀約,目前尚未得暇回函。我遲疑未覆的原因是:再這樣「不務正業」下去,我的系所評鑑得開天窗,訪評委員一定會把我「死當」。 在玄大清涼禪學社的演講,題目是:「談情說愛話清涼」。...
教育文化
,
司法人權
沈雁
9月 20,2012
擁抱同志,越早越好
我記得小時候,當我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同志,發現自己翻閱雜誌不會去看女人的胸脯,而卻對於綜藝節目中有「猛男」眼睛一亮。也記得國中的時候,不敢在一般晚上看,會半夜偷偷打開電視看了「孽子」,那時候的自己,充滿著罪惡感。 國小的時候,對一個男生很好,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同性戀,只覺得很喜歡跟這個人在一起。到了國中以後,這個名詞開始出現,而且開始意識到,這似乎是一個不正常的事情,更多的時候,...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