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拒絕公共討論的一千零一種方法

友善列印版本

1994年,我讀高中,當時同志議題開始被藝文圈討論,文青必讀的雜誌「誠品閱讀」作了一期「同性戀」主題(「同性戀」是當時的稱呼),介紹了石牆運動(Stonewall riots, 1969)、包括《孽子》和《失聲畫眉》在內,各種有名氣的同志小說,以及電影、劇場與學界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引起一股對於禁忌議題的好奇風潮。當時懵懂的我是校刊主編,決定在校刊上規劃這個主題,此舉當然引起了學校的關切,訓育組長把我叫到辦公室,口氣和善的表示這個議題太爭議,希望校刊不要有這樣的主題。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主題可以作什麼,頂多是鸚鵡學舌的介紹「誠品閱讀」上的文章給同學認識而已。想想也沒什麼意思,就沒有堅持,後來作了當時正夯的小劇場主題,可能也有偷渡一些同志議題進去。當時台灣初初開始民主化,學校對於學生的權威正在下降,刊物也不需經過什麼檢查就就西哩呼嚕的出版了(也沒什麼人願意看那麼多字的校刊就是了)。這種游擊戰式的寫作,是我第一次接觸同志議題的記憶。後來幾年,我認識了一些同志朋友,也沒有特別喜歡或者討厭他們,只是普通的關係,偶而吃吃飯,也很少討論這些議題,奠定了被太太嘲笑是「性別盲」的基礎。

最近,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議題,因為修法的關係而浮上檯面,各種立場的聲音多元而分歧,許多名人也在媒體或者團體詢問下紛紛表態。但我始終覺得,台灣社會談這個話題的方式,與其說是公共討論,還不如說是各說各話。有些名人的言論,甚至已經抵達評論圈最高段數之不用看過內容也可以憑感覺分析的程度,令人慨嘆這種無對話的對話,到底算不算是一種討論?

其實這種討論的品質與方式,這幾年來再令人熟悉不過。最早先是有關墮胎三天思考期是否干涉女性對身體自主權的討論,當時某些持生命權立場的宗教團體到處印發有關「嬰靈」作祟的宣傳小手冊,道理講不贏就拿鬼來嚇人,算是令人大開眼界。接著是有關廢死的討論,網路上也多有對於廢死主張者的人身攻擊,或者廢死就會讓大家都去犯罪這樣的言論。和上一波「沒有思考期大家都會亂墮胎」、甚至再早先「校園設保險套販賣機會鼓勵性濫交」的說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波的同志議題討論也是如此,多元家庭會鼓勵3P、同志婚姻會造成人類滅絕的惡意攻擊,其實不知道邏輯何在,論述所造成的後果也只有關閉對話的可能性而無其他。甚且,批評者也沒注意到,這波的修法其實只有推動婚姻關係不限性別,並沒有處理伴侶權和家屬制度的問題。所謂多重婚姻或者鼓勵雜交的說法,不僅無中生有,還把抹黑式的攻擊推得太過極端。也或許,佔有權力優勢的平權運動的反對者知道,弱勢者才需要對話。因此這些現有體制的捍衛者所採取的策略就是拒絕對話,因為拒絕對話,就可以用恐懼、鬼神、胡說來啟動社會的自我保護機制,讓不公平的現狀得以維持,不致遭到挑戰。

社會對某些挑戰既有秩序的言論,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大略是這樣的權力邏輯。就像同時發生的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青春水漾」影片,被認為討論性高潮議題太赤裸裸;或者「雞脫光光招待客人」這首奇怪的詩被當作考題,隨即被認為有性暗示嫌疑那般。嚴厲而超現實的指控,都是這個社會對於某些可做不可說的「禁忌話題」所採取的過度防衛機制。

同志議題亦是如此,台灣社會已經是東亞對同志議題態度較為開放的國家,每年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和前一晚西門紅樓的盛大party,聽說也吸引不少外籍人士羨豔的眼光。但經歷這次同志婚姻權利的修法風波,我們才赫然發現,社會對於同志議題的接受,是採取類似「租界」的方式在面對,在特定的時間或者空間裡,同志要嘉年華是社會多元與民主自由的象徵,但超越了限制性的時空,同志們想爭取與一般人無異的權利,就會被認為是逾越、踰矩,而遭到無情的攻擊。

無論是墮胎問題、廢死爭議,乃至於同志議題,社會對於挑戰既有秩序的反彈如此激烈,激烈到根本關閉了對話的可能性,都讓人對於台灣社會對於異質的寬容感到十分遲疑。一個號稱多元的社會,怎麼會對多元的想像如此貧乏?對於權益的爭取採取如此封閉的溝通態度?這樣的態度和十幾年前我讀高中時相比,又有什麼不一樣呢?難道這十幾年來,我們只是把文字上的討論,立體化地擴大到特定的時空租界上,讓同志們可以在「租界」裡自由展現;但離開租界,就要將自己包裝好,避免挑戰既有的秩序嗎?難道這樣,不是一種對多元的視而不見嗎?

不過,也不是沒有看到改變的契機。辦公室的同仁們討論到這個議題,依年齡分成了兩派,我的世代左右與更小的年紀同仁們,對於同志婚姻的議題,較多採取支持多元家庭的態度;而年長的同仁,則採取比較保守的立場。也許是經歷了民主化的洗禮,與現實政治的考量,新一代人對於建立一個多元包容的好國家的期待,更先於建立一個國家,因此對於「權利」(right)的追求有著較高的要求。對現有的討論覺得沮喪的同時,也因此還有一點希望,可以安慰自己,挑戰慣習需要勇氣,說服的過程往往步履蹣跚,將議題放上檯面是第一步,前面的路還很長,多元主義的落實,還需要我輩繼續努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