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日本
歷史書寫
新一
10 月 15,2014
【打狗吹水】你的「光輝十月」,干我們啥事?
網路上流傳一篇臉書文章《你爺爺有參與辛亥革命嗎?為何台灣有這麼多『紀念中國』的節日?》,當中學習新聞傳播專業的作者認為,其實這麼多紀念「中國」的節日,與其說是媒體單方面「議題設定」的操作,不如說是按「中華民國行事曆」這個表單操課使然。 當然,所謂「光輝十月」中的三大節日,更是這中華民國行事曆這表單上的重頭戲。同時,作者也進一步暗示,透由「光輝十月」中這些節日,「中華民國認同運動」...
社會安全
劉介修
10 月 14,2014
【政策想想】日本在宅醫療參訪(二):醫生到你家,不只是為了方便
「老人的終老和生前一樣重要,因為這是在教人們如何面對生命。」(中野一司醫師) 全球最高齡的國家日本,從90年代起開始發動一系列的老人照護改革。除了透過「黃金十年」建構長期照護服務網絡,在2000年正式推出全面性的「長期照護保險」,醫療體系本身也開始展開反思:高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療照護? 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的先驅者中野一司醫師認為,高齡社會的來臨,不該是「醫療崩壞」的時刻,...
社會安全
劉介修
10 月 13,2014
【政策想想】日本在宅醫療參訪(一):老人不方便,醫生到你家
老人不方便就醫,台灣想的是:誰帶老人上醫院?日本想的是:老人不方便,醫生到你家。 愈來愈多的老人,因為行動能力的限制,或者居住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區,獨居或子女上班不在家,增加了他們就醫返診的困難度。家有高齡長者的子女,平常工作、家庭兩頭燒,當年邁父母遇到突發的健康狀況時,也往往無法即時尋求適當的諮詢,不知所措之際只能把老人往大醫院的急診送。結果是,在急診經過一番折騰,...
許仁碩
9月 02,2014
從三月社運成員訪日風波,看台日社運交流問題(上)
若說311震災捐款是讓一般的日本人第一次意識到台灣這塊土地的存在,今年三月以降的一連串行動,則是讓日本各界意識到台灣公民力量的存在。因此而對台灣開始有興趣的日本各色團體實不在少數,他們各自主張些什麼,對於他們伸出的友誼之手,應如何應對,實在是日後交流必須面對的課題。以下將分別簡介日本左右翼之脈絡,並討論應如何與之互動。 三月社運成員訪日風波 在七月初,...
文化研究
陳威臣
7 月 25,2014
台灣霸機文化下的悲劇
復興航空一架編號B-22810 ATR-72型客機,在7月23日執行高雄飛澎湖的GE222航班任務中,抵達馬公機場前因天候不佳而重飛,最後墜毀在機場北側的湖西鄉溪西村。事發之後許多人質疑為何在颱風天氣候這麼糟的情況下,飛機還要飛? 在飛安會的正式報告出爐之前,發生原因不該妄加揣測,且空難發生的原因非常多,套用某知名飛安紀錄節目的說法:空難都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
克里蘇
7 月 24,2014
美國電影、世足賽與《KANO》──文化的多樣性與競爭力
看好萊塢電影時,我喜歡在電影結束後多留一會兒,看看工作人員名單中的姓名:rian結尾的姓氏可能是亞美尼亞裔、vic結尾的則來自巴爾幹半島;法文、德文、日文、印地語、阿拉伯文與韓文發音的姓氏併排在一起,洋洋灑灑地在螢幕上滾動著,顯示出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廣納天下能人的本質,以及好萊塢跨國產業的特性。這也是這些電影成為現在世界上最廣受大家喜愛的文化產品的緣故。...
全球脈動
,
國防外交
許仁碩
7 月 12,2014
從日本公民社會角度談集體自衛權問題
日前日本安倍首相以內閣決議方式變更憲法解釋,解禁了日本的集體自衛權,引起國內外的關注,臺灣媒體的報導中,多半以地域政治的角度切入,認為此舉有助臺灣對抗中國。然而,閣議之前即有人在東京街頭自焚抗議,而當日一宣布,首相官邸外旋即聚集了數萬人抗議,如果集體自衛權真的利大於弊,日本的公民在抗議什麼呢?只是怕死不想上戰場而已嗎?我認為支持之前,也應該聽聽從日本公民社會角度,對集體自衛權提出的反對觀點...
全球脈動
,
國防外交
,
司法人權
史努比
7 月 06,2014
【開往台灣的慢船】 台日憲法的宿命與哀愁
近幾天的亞洲新聞,除了香港佔中行動,或許就屬日本安倍晉三政府在內閣會議解除長久以來對集體自衛權的禁制,最令人關注。 這項爭議性舉措,美國、菲律賓舉雙手雙腳贊成,越南表示歡迎,中國與韓國持審慎保留態度,雖不是很高興,也沒出現太多攻擊。至於台灣,官方態度模糊,馬英九稱「密切關注」,民間一般分析則是此舉加強美日安保體系,對台灣似乎更添一層保障。 持較為負面看法的,則有人說它象徵著日本將重返...
曾韋禎
6 月 27,2014
「國立」是假 撲滅「兩國論」是真
因部分不受兩國合約規範的日本媒體,未將「神品至寶展」文宣印上「國立」兩字,馬政府連日來舉國大演仇日秀,最後即使東京博物館親自道歉,緊急協調媒體修正文宣;馬政府仍以「國格不能冒險」為由,取消周美青的赴日行程。至此方知,所謂的「國立」與否都是借題發揮的假議題,如何避免中華民國第一夫人赴日替「國立故宮博物院」背書,因而落實「兩國論」,才是馬政府極力迴避的重要課題。 (...
書評書介
劉黎兒
6 月 22,2014
【書評書介】核是死亡觸媒
「我們活著時/無法使之恢復/嚴重至此的事/ 是同時代的人所為/自己不就是共犯嗎」 ——大江健三郎《晚年樣式集》 ...
‹
…
4
5
6
7
8
9
10
11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