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迅速竄紅的「台灣吧」創始人之一、每集的文本設計者,歷史系畢業的Thomas,是我的高中同學。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他與「台灣吧」的成功故事,我除了有些羨慕外,更多的是欣慰。
「台灣吧」的誕生僅出於幾個社會新鮮人對歷史與文化的熱忱,最初並未有賺錢的打算。因此,當規模漸大,營利與否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
Thomas跟我說:「身為一個文院學生,對於這種和利益劃分不清的事,多少會多少會有點反感嘛!」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非實用性質的人文、藝術學門,普遍因為出路窄,被視為「冷門」科系。其中不少人雖也頗能以「安貧樂道」自居,坦然面對較低的薪資,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他們在構築自己的理想藍圖時,都必須小心翼翼不去沾染絲毫的商業色彩,某種程度上,似乎堅持崇高的社會理念,就必須和獲利的商業行為撇清關係。
Thomas擔心「台灣吧」一旦開始賺錢,會逐漸失去原本的初衷,甚至被社會輿論指責。然而,夥伴的一句話卻徹底說服了他:「在台灣,做壞事的人賺進了大把鈔票,我們在為台灣做好事,為什麼不能賺點錢?」
Thomas告訴我:「如果一個社會容許做壞事的人賺大錢,做好事的人卻只能簞食瓢飲以明志,那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問題。」將自己的理想商品化,從中獲取利益,真的大錯特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