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維持現狀:蔡英文以中美之劍攻中美之盾

行將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最近提出「維持現狀」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中國表示,一中是「兩岸關係之錨」,而和平關鍵在於九二共識和反台獨,並未出重手批評,美國國務院則表示「樂見」此說法,反倒是陸委會、國民黨和親藍的國內外學者,紛紛以「缺乏實質內容」、「牛肉不夠」大加攻擊。

這當然可以解釋為中國、美國雙雙保持謹慎,都還在觀察蔡英文接下來的深入論述,但也可以說,蔡英文成功的利用了「維持現狀」這個長久以來一再默默傷害台灣利益的名詞,塞住了中美的嘴巴。畢竟,對中國而言,你如何去將維持現狀解釋為挑釁?而對長期採取戰略模糊的美國來說,我只是祭出相同的戰略模糊而已。

多方賽局下的台海「那許均衡點」

台海兩岸的關係是涉及美、中、台以及日本的多方、非合作賽局(non-cooperative game)。任何一方想要立即、片面的改變現狀,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目前尚處在多方賽局(中方稱為博弈)下的「那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點。

什麼是那許均衡呢?用最簡單、直白的描述,就是:「我假設你們如何做,然後我盡我所能;同樣的其他的參賽者(player)也是使用同樣的邏輯在動作,最後在各方力量作用下,達到一個大家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忍)受的點,這就是那許均衡點」。

【島嶼邊緣】兩岸議題不是國共兩黨的政治專利與經濟紅利

距離2016年總統大選還有9個月,國共卻已經在兩岸議題上動作頻頻,希望挑動台美中的敏感神經,影響媒體輿論視聽,為已經不得台灣人心的國民黨創造大選的有利基礎。從幾個禮拜前由美國人釋放九二共識訊息開始,現在則是連胡會10週年、國共論壇與朱習會話題等等;不少媒體見獵心喜,開始抨擊蔡英文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希望再為過去黨國體制時的盟友國民黨加點分數。

國軍營區開放參觀 可參照日本自衛隊

近日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601旅第二作戰隊副隊長兼資訊安全長的中校勞乃成擅帶藝人李蒨蓉一家人在內共20多位民間人士,私闖屬高度保密的阿帕契直升機機棚參訪一事,除喚起國人對軍紀問題與國防安全的重視外,即使目前國軍已有部分營區非定期偶而開放參觀,仍然掀起是否應進一步開放軍區、軍事設施給民眾參觀的討論。

沒有安華的日子(下)

2013年505大選變天失敗後,馬來西亞公民社會像是飽漲了5年的氣球,一下次全洩了氣。

公民社會的疲累,更多來自心理狀態。根據Electoral Integrity Project (EIP)今年二月的報告顯示,馬來西亞的選區劃分制度是全世界最糟,選舉制度也屬倒數五名。許多人沮喪於馬國民主化的結構性困境―選區劃分不解決,下一個五年政黨輪替的希望依舊渺小。

但屬於政治,40年來在其中浮沉的安華,顯然對體制內改革的路線依舊耐心、沒有動搖。

他在入獄前接受馬國媒體專訪時表示,面對選制不公、媒體偏頗的侷限,民聯必須更努力,贏得更具說服力的多數票。即使在入獄後,安華的妻女也都強調會用體制內的民主程序抗爭到底。

屬於社會的希山幕丁則指出,當體制內路線無效就應該走上街頭。

【眷村想想】 眷村的元宵節

農曆過年期間,眷村特別熱鬧,小孩子尤其興奮,從除夕夜開始一直要玩到元宵節,才算圓滿落幕。

過年前一個月,一如往例,老媽和所有眷村太太一樣,就要忙著灌香腸、做臘肉,然後準備殺雞殺鴨、買菜買肉。與外省人鄰居不一樣的是,我家還遵循台灣習俗,除夕前一天「拜天公」,年初一清晨拜祖先。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熱鬧不已,除了穿新衣新鞋、互串門子、大吃大喝,大人打麻將和賭牌居多,男孩則人人一把玩具手槍相互追逐,還有玩單響砲、沖天砲、水鴛鴦等,在村內更有各式團體遊戲。

外省人慣例要鬧到大年十五的元宵夜,也因此年初五以後這段期間,縱使大人已正常到機場上班,小孩子也陸續開學,大家心態上還是很輕鬆,仍有過年感覺。

元宵節是過年最高潮,外省人普遍沒拜拜,部份鄰居則煮「元宵」,也就是早餐特別吃水餃慶祝。為什麼將水餃稱做元宵?有什麼典故?我就不懂了。

沒有安華的日子(上)

「我與安華在政治上的第一次邂逅必須回溯到1969年。那時他並沒有穿著阿曼尼套裝,而是穿著輕便的吉隆坡印度街巴迪衣和六十年代『花朵力量世代』(Flower-Power generation)所流行的嬉皮式拖鞋。」

我在2013年505大選後的夏天拜訪馬來西亞時,在華人學生組織「學運」總部發現的獨立刊物讀到這段文字,讓我對安華這位馬來西亞反對派領袖產生濃厚興趣。

這份創辦於2000年初期的獨立刊物名為《小辣椒》,主編是目前馬國重要獨立媒體《當今大馬》(Malaysiakini)旗下Kini TV執行長楊凱斌。楊凱斌是烈火莫熄世代,而《小辣椒》內容紮實,現在讀來都基進批判,是時代的產物,現在馬來西亞很難找到這樣的中文刊物。

這篇〈安華與我:從大學講堂到街頭政治〉,是由馬國知名社運人士、紀錄片導演希山姆丁(Hishamuddin Rais)在2002年寫的。年輕時的希山姆丁也是學運領袖,兩人在六十年代末的校園裡相遇時,或許就已經注定不同的道路。

我們該如何認定所謂的「經典作品」

日前網路瘋狂轉載一張幼稚園中班的課表照片,因該幼稚園規劃早上導讀論語、唐詩、大學、莎士比亞四大專題,引發眾人蠭起熱議:究竟該不該讓不到四歲的小孩閱讀所謂的「經典作品」呢?

我關心的倒不是小孩子有沒有能力理解莎翁或孔子的深情大理,(反正像我們從小也是被要求生吞活剝般硬背《三字經》、《四書》等古文)而是為何選這四種專題為「經典」代表?我們知道之所以稱為 「經典」有其嚴苛條件,首先是需要經過時代考驗,如《論語》、《大學》中含藏古聖先哲面對人生的大智慧,就算應用至現在亦可受用無窮。再來是特殊的文化體感,有助形塑人們對家國民族的想像,如「唐詩」中含藏多種獨特意象有別於西方傳統,「折柳」、「離別」、「邊塞」、「戰爭」⋯⋯等文化元素是他國人難以共享的文化符碼。再來是動人的感興作用,值得亙古傳唱,如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雙雙以殉葬體證人世中最感人的愛情。

歷史建築不敵區區五十萬

為了區區五十萬「自拆獎金」,一名宣稱「前夫的叔公」是新竹市二戰遺址「寡婦樓」住戶的江姓婦人,竟趁著清明假期,星夜僱工將這座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拆得一乾二淨。

這件事令筆者想起1996年4月11日,國民黨拆掉自家老黨部的戲碼。話說日治時期的「赤十字醫院」在二戰結束後,被從中國兵敗撤退來台的國民黨據為己有,一變而為中央黨部。後來該黨有意拆除改建新樓,引發藝文界強烈抗議。萬萬沒想到一向自詡光明堂皇的國民黨竟完全不理會文化界的呼籲,趁著星夜掩護,偷偷摸摸拆光了這座建於1920年的歷史古蹟。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執政黨做事都這般狗屁倒灶了,也難怪一般民眾有樣學樣。

噶瑪蘭心湄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