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想想】美台軍事合作升溫,年底可能宣布對台軍售

一張前參謀總長林鎮夷2009年六月密訪夏威夷Kaneohe美軍陸戰隊基地的照片,被擺在海軍戰史陳列室的小角落,毫不起眼,也沒什麼人注意,外界對於這名國軍四星上將訪美更毫不知情。因類似軍事交流行程,台美雙方過往一向低調保密,就像這張照片,只能封存在海軍原作戰中心洞庫改裝的戰史館中留做紀念,不能曝光。

1996年台海危機後,從過去的羅本立、唐飛到後來的李天羽、霍守業、林鎮夷等,都曾密訪美國,其實國軍參謀總長訪美已稱不上秘密,甚至已制度化,但為避免中國反彈生變,過程都須低調進行。2005年李天羽赴美返台後私下就曾無奈說,他到華府雖見到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但可惜的是,雙方為了保密,只能約在隱密的餐廳碰面,不能在五角大廈公開會談。

在更早之前的2001年12月,因聽聞當時的副參謀總長霍守業啟程赴美參加「蒙特瑞會議」,藉一次軍中典禮結束後,我硬著頭皮跟到時任參謀總長的湯曜明身旁,向他查證這項消息,湯低聲的說,「國軍將領赴美交流的行程很機敏,曝了光中共會抗議,美方也會有壓力,可能會影響日後雙方關係,最好不要提⋯⋯」

不過,美方長久以來處理台美軍事交流的一貫保守態度,近期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真的是為「國」爭光嗎?哪個國?誰的光?

中華職棒球員工會在11日在臉書上發表〈12強賽在即,訴求屢遭漠視,球員工會拒絕「徵召」〉[1],工會提出四點訴求如下:

  • 參賽及集訓期間之球員保險。
  • 相關賽事之準備、選訓、組訓等會議,應邀請球員工會代表列席。
  • 集訓及賽事期間,應有球員工會代表協助球員處理權益問題。
  • 該賽事若有衍生收益事項,應公開收益內容。若收益項目為球員直接相關,則應分配球員或球員工會。

棒協秘書長林宗成12日表示「別像外籍兵團向錢看」,感嘆現在年輕人不重視國家榮譽、為國爭光[2]

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爭取的運動員權益,更是認真看待「中華隊」的大好機會。

偏鄉缺醫,不能只從量的填補去思考

最近衛生福利部表示,為了補足內、外、婦、兒、急診等科「五大皆空」問題,明年起回復招收一般公費生,每年外加100個醫學生名額,畢業後需到衛福部指定偏鄉服務6到9年。

公費醫師有分為一般公費生與山地離島養成計畫的公費生兩種。一般生公費醫師於98年起停招,根據當時報導,時任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分析,「政府歷年來培養六千多名公費生,絕大多數在服務期滿後就離開,續留者只有1%,近年來,隨著台灣醫療的進步,偏遠地區醫療已可由署立醫院、鄰近較大的醫院支援,並增加山地離島的養成公費生的名額,整體評估對醫師人力的衝擊有限。」(詳見:自由時報報導

但七八年過去了,原本預定的支援,因署立醫院欲振乏力,且醫學中心因目前醫療業務繁重常常自顧不暇也難以外派人員支援,偏遠地區的情況依舊缺乏。而原先最後一批的一般生公費醫師畢業了,可以預見等他們這幾年還完公費後,偏遠地區的醫療該是一陣大變動。而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所謂的醫中支援計劃(醫學中心醫師支援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計畫),又把腦筋動回一般公費生身上。

佘健源、劉玉皙

佘健源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劉玉皙為美國薩佛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兩人的專業研究領域涵蓋公共經濟學、文化經濟學與實證個體經濟學。

【中東想想】曾經滄海難為水,以色列和伊朗曾有過的美好時光

經過多年的糾葛和矛盾後,伊朗與國際六國的核子談終於在7月14日畫上休止符。國際社會決定,逐步解除多年來對伊朗實施的制裁,換取伊朗同意對其核項目的長期監管。幾家歡樂幾家愁,伊朗「重返國際社會」,並獲得大量讚譽之聲之際,以色列這個和伊朗誓不兩立的國家十分憤慨。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抨擊這份協定是「歷史錯誤」,宣稱「會用一切方法防止伊朗取得核武」,也暗示以色列已做好軍事行動的準備。

銀娜的旅程

《銀娜的旅程》原是一本德文書《Ina aus China》,中文譯著為《銀娜的旅程》。在台灣鮮少有人提及,德國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本書。但如果認真讀了,才知道這是個多麼令人感動的大時代故事。德文原著作者是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 翻譯作品是由書中主角女兒馬佑真譯作,書中的真人真事,非常具有時代的意義。

越南人眼中的中國

由河內到胡志明市,1700多公里,大概等於黃金海岸到墨爾本、華盛頓到邁阿密,漢堡到羅馬,通常搭乘飛機或高鐵頂多三小時多。不過,越南的火車老舊,平均時速60公里,再加上停留的站數,可以耗費三天兩夜的搭乘時間。那個晚上七點半,我搭上前往河內的夜車,準備好好體驗幾乎貫穿全境的臥舖之旅。

陸客觀光經濟啟示錄:掛牌經濟的政治工程?

陸客觀光經濟牽涉到兩個相互糾結的問題:第一、陸客來台是否帶給台灣經濟效益?;第二,陸客觀光是否會對台灣造成以商圍政的衝擊?就台灣的立場而言,當然是希望獲取經濟利益而沒有以商圍政的衝擊;就中國的立場而言,自然是希望用最低的經濟價格,產生最大的政治槓桿。不幸的是,這些年來是快速地朝中方希望的方向發展。

陸客輸入可以分成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年以前,陸客來台人數是零,此時既無陸客觀光經濟利益,自然也沒有影響衝擊可言。第二階段是2000-2008年,人數大致維持在二、三十萬人之間,人數尚在港澳部分之下,此時陸客觀光貢獻經濟利益,但數量上卻未能形成舉足輕重的規模,應該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況。但2008年之後的第三階段呈現戲劇性變化。在馬政府巨大觀光利益的宣稱之下,陸客由2008年的329204人一下子跳升為2009年的972123人,此後維持一年60多萬人的速度增加,一直到2014年的3987152人,佔來台每年觀光人數超過40%(如圖一),以超趕的速度成台灣觀光客最大來源。

蔡宏政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時事想想】美國向左轉,是福是禍?

通常要去檢視一個國家左傾或右傾,除了在重大議題上表態的趨勢外,透過檢視候選人的主張,也是最能探試民意的方法。美國作為超級大國,政治光譜的擺動,在在影響全世界。由近期最高法院的兩項重大判決,以及2016年的總統初選,雖保守派仍具實力,但已可推論,大多數美國人正逐漸向左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