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國與「一中如何表」

到底,什麼是「中國」?「一中」應該如何表?幾十年前取了日本名字的台灣人是不是「皇民走狗」?主張台獨是不是「腦袋壞掉!竟然不知道戰爭的可怕」?堅持台獨的人是不是應該「有種不要用新台幣」?想要台灣被統一的人是不是應該「滾回中國去」?

要釐清這些問題,我們總得要回歸定義、參考歷史,從釐清「國家」的定義與意義。

獨立與戰爭

【日本想想】 世界遺產不簡單,錢準備好了嗎?

「世界遺產」這項金字招牌,可說是各國觀光產業的票房保證,前陣子台灣有「南機場應列世界遺產」的聲音出現,想要名揚國際的希冀,當然存在於每個國民的心中,不過光是喊喊口號、造造聲勢可不行,申遺不是「對自豪的觀光地錦上添花」這種單純的動作而已,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口袋深不深都是重點。且讓我就自己的認知,淺談一下日本經驗。

日本目前有19項世界遺產,今年7月初,以「明治時代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的名義,將橫跨8縣23地、包含最著名的軍艦島等文化物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此次申遺有更複雜的因素,因為它帶有強徵韓工的「殖民」爭議,申遺時的兩國角力,最後以日本妥協加上聲明才申遺成功,期間包含著外交斡旋的進退得失,本文暫且不談。

地區化廉價化的台灣航空業

根據觀光局統計,最近五年間,來台旅客由2010年556萬人次,到2014年創歷史新高的991萬人次,成長了將近一倍,而與2004年前約295萬人次相比,更是成長了3倍。這五年來,外籍旅客平均成長率為11%,港澳旅客平均成長14%,而中國籍旅客平均成長竟高達35%之多,所以如果要說,台灣近年的觀光大幅成長,是由中國籍旅客貢獻的,其實也不算太誇張。

台灣2011年以來的實質經濟成長平均約3%,同期的國際觀光收入成長了12%,但是所謂的「國際」觀光收入成長,主要根本是依賴大量引進中國觀光客硬撐出來的,這種自己膨風的「佳績」,是馬政府掩飾經濟規劃失調與發展不力,台灣產業轉型一事無成的最佳化粧師,勉強看似蓬勃發展,事實上卻是假象。台灣逐漸出現工商景氣低落,實質薪資倒退到16年前水準、生活空間與環境惡化、房地產價格哄抬、物價生活指數飆高、產業轉型困難⋯⋯等等問題,更別提,從此這個國家都陷入了經濟與產業活動,過度依賴單一鄰國敵國,所造成的國家安全問題與生存危機。

在這段大力開放中國觀光客、促銷陸客觀光的期間,不論是馬直接管轄的陸委會,抑或是交通部轄下的民航局與觀光局,表現都荒腔走板、毫無專業性可言。既不能維持台灣對外的對等與尊嚴,也無法保護台灣民航與觀光產業的持續成長。

富有中國特色的「維權式滋事」

7月9日,台灣全國上下都在關心昌鴻颱風動態及是否會放颱風假。但79這天開始至今,中國境內以全國為範圍的維權律師和維權工作者們,正陷入一場不知何時才會遠走的﹑由中國官方定調「維權式滋事」風暴。暴風中心以北京鋒銳律師事務所的王宇律師一家三口「被失蹤」後急遽地蔓延開來,直到7月13日晚間九點,共計有139位維權律師、律師事務所人員、維權工作者們,遭到刑事拘留、任意拘捕、失聯、國保公安約談、警方傳喚訊問,或者是短期限制人身自由。而台灣方面高度關注中國政治經濟動態的政治人物、政黨、以及主流媒體們,幾乎一片噤聲。民進黨雖由發言人王閔生對此打壓維權人士的風暴簡單表示關切,但也只是弱弱地表示:「我們也要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向北京提出正式關切,表達我方重視人權與民主自由價值之堅定立場。」

【學與思壯遊】 英國升大學機制:聯考與甄試之外,截長補短的第三條路

台灣高中升大學的機制,主要分兩種路數,這兩種路數各有缺點。

第一種是聯考聯招,每個人參加一樣的考試,之後統一分發。這樣做的好處是成本低廉,一個分數,可能用來選任何的學校與科系,但壞處是評量方式僵化,沒有在升學考試中的科目就不受重視,無法在紙筆測驗中呈現的能力也被輕忽。

第二種是甄試申請,也就是每個學生送申請文書到特定學校及科系,並且參加面試。這個方式的好處是,各學校科系可以依其領域特質,設置不同的申請要求,條件就會彈性而多元。但代價就是,對學生和科系來說都比較昂貴。

多年來,這兩種方式各有支持者,也各有反對者。難道,沒有第三個方式,可以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嗎?英國高中升大學的方式,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鑑參考。

線上資訊平台,升學就像找工作

要了解英國升大學的體系,最好要將它想像成在 LinkedIn 上,各公司與求職者的溝通過程;和台灣式的機械式、人人一致、一翻兩瞪眼的過程大異其趣。

球場邊,昔日染血的雙手──側談中華職棒工會行動

匹茲堡海盜隊主場比賽結束之後,PNC 球場旁邊的克萊馬提紀念橋總是擠滿了觀眾,橋上的角落佔據了好幾位表演藝人,人們走走停停,喜歡熱鬧的人可以盡情享受這種氣氛;不過,喜歡安靜的球迷,大概會像我一樣,選擇走河邊的步道,延著阿勒格尼河岸的三河步道向東走一小段,就能經由安迪.沃荷紀念橋回到市區。

從克萊馬提(Roberto Clemente)到安迪.沃荷(Andy Warhol),匹茲堡的歷史軌跡,在每個角落,俯拾皆是。走在三河步道上,很難不留意安迪.沃荷橋邊的一塊紀念碑:

「阿勒格尼棉花廠罷工事件」。

1845年,在這裡,一群棉花廠工人決定離開震耳欲聾的紡紗機,開始罷工。這群辛苦的勞工長期被要求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一個星期只能休息一天,「疲倦的身體、流血的手指」,是工人下班回家時候的模樣。他們忍受了很久,吸血鬼老闆不但沒有改善工作環境的意願,竟然還開始減薪,終於引爆罷工的風潮。

寫作該考什麼?

每年羨慕完法國的哲學會考之後,就出現檢討指考作文的聲浪:相對於思辨與論證,我們似乎只剩下堆砌無意義的華美辭藻、做作假掰。當然,也是會有人為指考作文辯護,說「作文不是邏輯或哲學測驗」。

我不同意這種辯護。這就好像在探討「是否該修憲降低選舉年齡至十八歲」時,主張「憲法規定二十歲才能投票」。這樣根本就沒回答到問題:「現狀如何」跟「現狀好不好、該不該改變」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重述現狀只回答到前者沒回答到後者。在寫作測驗的議題上,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應不應該改變現行的作文考試方向,只回答「作文不是邏輯或哲學測驗」根本就文不對題。

事實上,針對像「選舉年齡」這類公共議題的思辨能力,是現代公民所應當具備的能力。即使在民主社會中,我們有任意投票的自由,在道德上我們仍然應該負責地投票;畢竟盲目投票傷害到的不只是我們自己。要負責地投票,就必須樂於檢視證據、參與論辯、以道理順服別人同時願意被別人以道理說服。舉例來說,如果有天能源議題交付公投,或者我們必須在支持不同能源方案的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時,我們是否能夠分辨「核能是否安全」與「核四是否安全」這兩個問題?我們是否知道綠能的方案與代價?檯面上支持與反對的各種說詞是證據還是謠言?

【開往台灣的慢船】曹錦輝、主播和洪秀柱的second chance

曹錦輝再度登上大聯盟還拿下勝投,大家吵翻了;電視台主播不是說陳澄波很緊張,就是在採訪時亂入大帥哥木村拓哉;洪秀柱還在她的兩岸立場糾纏。這些事讓我上星期花了很多時間思考「第二次機會」這件事。

這好像是個有點愚蠢的問題,因為許多人類社會的制度設計,就在於確保一定有第二次機會。監獄矯正制度,是為了讓觸法者有再一次機會為善,而不是犯什麼罪都判死。台灣現行的大學入學制度,也是因為以往聯考「一試定生死」(雖然你可以重考多次)為人詬病,因此作出調整。

曹錦輝的再起,有人引為勵志故事,有人不屑。有人質問:曹錦輝是選擇轉身離開容易,還是繼續走棒球路容易?有人說一次錯不該下地獄。但也有人問,如果曹可以原諒,那麼無數忍受低薪與殘酷職棒環境的球員又算什麼?這永遠不會有定論。

撲馬想想

本名沈伯洋,現為UCI犯罪學與法律社會學博士生。本為律師,在台大碩士班時鑽研女性主義與監獄學時性格大變,得了一種想要探求正義的病。然而現實殘酷,人生有六年在補習班教授刑法,鞏固了台灣奇妙的法學教育結構以及病態的資本制度。如今,作為體制的既得利益者,試圖用學識和行動翻轉既有結構。不過話說得好聽,其實平常都在鑽研ACG,在FB打打嘴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