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選票讓封建父權的政黨徹底下架

國民黨下午召開臨時黨代表大會,黨代表出席891人,最後812位經舉手表決贊成通過廢止洪秀柱參選總統;同時,提名審核委員會立即提案徵召黨朱立倫代表參選、立即經由臨時中常會核備後提報臨全會,完成了國民黨「柱下朱上」的戲碼。

一連串緊湊的「臨時」與「立即」,看似倉卒緊急,實則在七月十九日全代會之後的第三十七天,朱立倫奪柱行動已有跡可循。今天的臨時全代會,從出席人數突破換柱門檻,到形式上公開、民主的「舉手表決」人數,只不過是朱立倫當著全台灣民眾的面,要讓不甘心不放手的洪秀柱輸得心服口服、顏面盡失。今天下午的這齣舞台劇,可以看到朱立倫運作廢止洪秀柱並即刻完成被徵召的「快」、用舉手表決公然挑釁換柱程序不正義的「狠」、傾盡全力動員黨代表的「準」,這是他拿回總統參選權的畢功之役。我們僅看到一位挺柱黨代表手拿連署書要求不記名投票,卻看不到其他挺柱黨代表力挽狂瀾;九成表決贊成通過廢柱的不一定代表國民黨多數,卻清楚看到朱立倫精密點算人頭的運作心計。此舉讓全民目睹,國民黨為了爭權奪位,罔顧同黨情誼、逆行正常議事規則、玩弄民主法治程序的假民主、真封建。

從換柱風聲開始,洪秀柱一路走來冷暖盡知。

迷途在財產權保障釋義學之海:美河市與釋字732

讀著釋字732的本文是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初看以為在諸多徵收案件中,多了一件可以翻轉的;但後面解釋理由不長的主文,卻讓人一點都高興不起來。一是對於釋字709號以來司法院解釋品質的低落的失望,另外則是為了徵收案件的核心問題在這號解釋裡沒被真正處理到。

嚴格來說,憲法保障私財產權與徵收規範的法理在架構上非常簡明。也就是說,私財產權是人民經營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經濟元素,因此憲法將此設定為國內法秩序中制度建構原則與目標,用以限制立法與行政權對於人民社會經濟生活基礎與能力的過度干預。而徵收做為對私財產權最終極的侵害,只有在高度公益目的與必要的情形下才可以發動,並發給相當的補償才可以完全合法。這正是憲法學理上關於私財產權保障的ABC,這是憲法的價值決定也是制度運作邏輯,既能用來檢視個案卻更是用來檢視法律的準據。

上面所說的「私財產權保障ABC遊戲規則」除了拘束立法、行政兩權,更是司法運作在解釋、適用法規的準繩,也正是透過司法權的這種作用才能有效監督、平衡行政、立法兩權;而釋憲制度與機關的建立,正是在這種思維下為了保護憲法本身所承載價值與人民基本權利的最高、最後所在。我們真的可以從釋字第732號中看到這樣任務的承擔與高度嗎?個人認為是頗令人失望的。

戴秀雄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

【眷村想想】 台中二中操場上的童年

光大新村緊鄰台中二中,學校操場有如眷村大院子一樣,許多孩子從小到大天天玩在裡面,一草一木感情特別深。

二中早期被認為太保學生很多,我童年曾聽過此說,但毫無感覺,反而覺得學生很親切。因村門口就是10號公車站牌,每天早晚許多學生都會走捷徑穿過眷村小巷。我到篤行國小上學也都必經二中,可說跟著二中成長的。

1968年紅葉少棒熱,眷村孩子一樣狂熱的很,放學就是到二中操場玩棒球。當然我們玩的是用兩手接的小軟球,也用報紙做手套,棒子則隨便找,只要可以揮出球的就可以用。

操場很大,那時還沒有圍牆,幾乎下了課就是我們的世界。操場上玩棒球的除眷村小孩外,還有台灣人社區的同班同學。經常我們會組兩隊,我擔任投手居多,偶而當捕手。

【書評書介】關鍵字:路過──序《叛民城市》

作者:王志弘(主編)、林佳瑋、洪冬力、徐瑩峰、陳俐君、陳政邦、陳琳、楊宜靜、蔡正芸、鍾翰

出版社:公共冊所 

出版日期:2015/10/17

 

我喜歡行走。

行走是需要練習的。練習可以自在呼吸,避免讓大腿疲累的步頻;練習能夠筆直前進,卻還可同時四處張望,不致錯過那些在規劃之中或偶爾意外出現的景致;練習不會太過匆忙,練習不至於漫無目的。

吳易叡

本文作者為香港大學醫學人文中心暨醫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十二年國教下,台灣的「寬鬆世代」?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改革歷經多次的「天翻地覆」,近年最重大的,莫過於「十二年國教」了。然而十二年國教的上路,一波多折,即便到今日,社會仍存歧見;其衍生的爭議,舉凡會考成績標示,到志願序制度,都在在令學生家長疲於奔命。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精神在於,全面免試以降低考試壓力,佐以翻修簡化教綱,讓學生能輕鬆學習,進而培養創造力,跳脫填鴨式—似曾相似,如同十年前日本曾轟動一時的「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

大約從九○年代開始,日本社會開始出現要求大幅教改的聲音,於是在二○○二年,正式頒佈新的教育綱領—所謂的寬鬆教育,意即要刪減三成教科書內容,並讓學習不再死板,期望學生能有課餘時間培養興趣,個體有更多自由揮灑的空間,來帶出創新能量。然後,此項計畫不到十年內就夭折,學界、產業界尤其反彈。究竟,實施寬鬆教育的日本,出了什麼事?

先別忙著叫政府拚經濟,學著向哥斯大黎加看齊吧!

在馬英九還沒有用逆風高灰來刷新自己的恥力上限之前,人們朗朗上口的,是他在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提出的六三三「口號」(許願不算政見)。說要讓經濟成長率達到6%以上、失業率降到3%以下,年所得提高到三萬美金。

後來我們當然知道這口號都變成笑話,成了馬英九施政無力的佐證,遭到鄉民各種惡搞。惡搞歸惡搞,這個目標本身仍然是很值得拿出來探討的。當然,不是在「為什麼這些目標沒有達成?」的層次上,而是在「為什麼這些目標能說服人們?」的層次上。

每個人回到自己微觀的生活場景當中時,很容易有個簡單的直覺判斷:那就是收入越多越好、找得到工作比找不到工作更好。順著這個直覺往上推,更多人在工作並且獲得更多的收入,當然就是經濟越成長越好。六三三的牛皮,完全就是順應著這個簡單的直覺判斷,再加上國民黨長年殖民統治的洗腦成果,才讓人們願意買馬英九的單。

〈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的語言意識形態

最近中國網路上一篇由鄭子寧所寫的〈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廣為流傳,由於文章帶有明顯的口音歧視,使得台灣網友簡直無法忍受文章論調,但這些歷時性的資料爬梳,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不過作者直接忽略日本留下的殖民遺緒,而選擇將台灣腔的「陰柔」歸諸於儒家傳承,洩漏出作者玩弄語言意識形態的矛盾之處,在希望扣合中國法統的同時,卻是讓儒家扣連上了「娘」的帽子。簡單來說,〈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是在書寫語言的語域化(enregisterment)過程,也就是一種語言的樣貌是怎麼樣隨著時間,漸漸成為特定場合中被接受甚至推崇的語言樣貌。

【政策想想】 台灣好教育:從九年國教、九年一貫到12年國教

台灣教育史上,確實有一些改革與進展,例如:1968年的九年國民教育,一舉讓六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2004年,更全面推動了九年一貫的課程。此外,經過20年的努力,12年國教終於在2014年上路。

這三次較為大家熟知的教育改革,其正向影響有之,負面問題卻也不少,例如:當年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由於師資缺乏,造成教學成效不良的影響。此外,因是國民教育,原本不準備進入國中就讀的孩子,卻順勢進入國中,致學習狀況不佳,復因學校欠缺輔導機制,衍生留級與不留級的問題,倘實施留級的淘汰制,並不符國民教育的精神。實際上,有些學生因長期未能得到教師的支持與肯定,遂無心於課業。一昧以升學為導向的教學,更苦了年少時期稍欠抽象思考、或不願順從單調學習環境的孩子。所以,教材教法未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未能進行個別輔導,以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是教育的根本問題。